Stories

Detail Return Return

Avalanche公鏈深度解析:創新共識、亞秒級最終性與生態競爭力 - Stories Detail

摘要:Avalanche定位為一個高性能、可擴展的Layer 1區塊鏈平台,但它並不是一個新公鏈,其主網於2020年9月21日正式上線,有Ava Labs開發。Ava Labs成立於2018年,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團隊有康奈爾大學教授及其學生創立,聚焦於區塊鏈技術的學術研究和工程實踐。最近搞穩定幣和Defi等Dapp的公鏈選型,看到這個不算新的公鏈令我眼前一亮,決定深度研究一下。

Avalanche採用獨特的雪崩共識機制,支持亞秒級交易最終性,理論TPS可達4500。截止2025年3月,Avalanche生態發展迅速,擁有上千驗證者,數百個子網和Defi項目,TVL一度突破百億美元。吸引了Aave等Defi協議以及加州汽車產權登記DMV等重要合作。Avalanche通過三鏈架構(X-Chain、P-Chain、C-Chain)和子網技術,提供靈活性和定製化支持。展現出強大的公鏈性能和穩定性以及在企業級應用的巨大潛力。

關鍵字:區塊鏈,公鏈,Avalanche,雪崩共識,DAG,亞秒級,最終性,亞穩態,雪崩效應,BSC,Solana,Sui,Aptos,Optimism,Arbitrum,Polygon

本文以2025年3月AVAX價格約20-35美元估算。

Avalanche創新基石:雪崩共識

Avalanche單詞本身是雪崩的含義,整個公鏈的命名緊密貼合了共識機制,雪崩共識基於雪崩效應,是整個公鏈的創新基石。

雪崩共識(Avalanche Consensus)是Avalanche公鏈的核心創新,結合了經典共識(如拜占庭容錯BFT)和中本聰共識(Nakamoto Consensus)的優點。它通過隨機採樣和亞穩態決策解決分佈式系統中的一致性問題,尤其擅長處理雙重支付(double-spending)場景。與比特幣PoW依賴算力競爭不同,雪崩共識利用網絡中的節點通過多次隨機投票達成快速、高效的共識。

雪崩共識的核心思想:節點通過少量隨機採樣(非全網廣播)詢問其他節點的意見,基於多數意見調整自身狀態,最終在亞穩態下收斂到一致結果。這種機制使得交易確認時間達到亞秒級(<1秒),遠超傳統PoW或PoS。

亞穩態:系統中某些變量的狀態可能會停留在多個可能的狀態之間,而不是穩定地落在其中一個狀態。

源碼分析

源碼是Go語言,文尾會貼出Ava Labs的GitHub倉庫地址。

本節採用簡化版偽碼形式學習研究,實際實現涉及更多細節(如網絡延遲、惡意節點檢測等),這個偽代碼只展示雪崩共識中的核心邏輯:單個節點的投票和決策過程(參考《SnowFlake To Avalanche》論文中的描述)。

// 定義節點狀態
class Node {
	preference: Value // 當前傾向的值(如交易A或B)
	confidence: Integer // 置信度計數器(單節點接收到相同多數意見的次數)
  k: Integer // 採樣節點數(如10)
  alpha: Float // 多數閾值(如0.8)
  beta: Integer // 收斂閾值(如20)
}

// 雪崩共識核心邏輯
function avalancheConsensus(node: Node, tx: Transaction) {
	while (node.confidence < node.beta) {
		// 隨機採樣 k 個節點
		sampleNodes = randomSample(network, node.k) // network為全網節點集合
		votes = queryNodes(sampleNodes, tx) // 查詢採樣節點的偏好
		
		// 統計多數意見
		voteCount = countVotes(votes, tx.value)
		if(voteCount >= node.alpha * node.k) {
			// 如果多數同意,更新傾向並增加置信度
			if(node.preference != tx.value) {
				node.preference = tx.value
				node.confidence = 1
			} else {
				node.confidence = node.confidence + 1
			}
		} else {
			// 如果未達多數,重置置信度
			node.confidence = 0
		}
	}
	// 置信度達到閾值,確認交易
	return node.preference
}

// 輔助函數:查詢採樣節點
function queryNodes(nodes: List<Node>, tx: Transaction) {
	votes = []
	for each n in nodes {
		votes.append(n.preference)
	}
	return votes
}

隨機採樣函數

randomSample(network, node.k)函數就不再展示了,模擬從全網節點集合中隨機選擇k個節點,通常k較小,如10-20,這減少了通信開銷,區別於傳統BFT的全網廣播。

多數決策

voteCount >= node.alpha * node.k檢查是否達到多數閾值(如80%),alpha是可調參數,確保系統對少數惡意節點具有魯棒性。防止惡意節點對整個系統造成影響。

置信度累積

當節點連續多次(beta次,如20次)收到一致 的多數意見時,系統確認交易。這種亞穩態設計保證了共識的快速收斂。

動態調整

如果採樣結果與當前傾向preference不一致,節點會切換傾向並充值置信度confidence,體現雪崩效應——傾向通過網絡傳播,最終趨於一致。

雪崩效應:一個複雜系統中的某個微小變化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整個系統發生大規模的劇變。

與PoS的區別和聯繫

PoS(權益證明)

依賴質押代幣的節點通過輪流出塊或投票達成共識,從而節點獲得出塊獎勵,反之若節點發生惡意行為則從質押的代幣中進行罰款懲罰。典型如以太坊2.0,最終性較慢,以太坊需要12分鐘至少,且依賴同步網絡。

最終性:在一個區塊鏈網絡中,一筆交易一旦被打包僅區塊並得到確認,變為不可被逆轉或撤銷的狀態。

Avalanche改進

在PoS基礎上引入隨機採樣和亞穩態,節點無需等待全網同步,交易確認時間縮短至亞秒級。Avalanche仍需要質押AVAX代幣(最低2000 AVAX),類似PoS的激勵機制,兩者都依賴權益,也都有代幣質押,但Avalanche更動態、更高效。

亞秒級最終性

雪崩共識的亞秒級最終性(<1秒)源於其異步設計和高吞吐量。Snow家族協議(SnowFlake、SnowBall、Avalanche)通過多輪採樣快速收斂,避免了PoW的區塊確認延遲。論文測試顯示,在1000節點網絡中,確認時間通常在0.5-1秒之間。

主網三鏈架構

X-Chain

交易鏈,負責資產創建與交易,Avalanche共識,基於DAG結構,以交易結構為單位,而非傳統區塊鏈結構,交易並行處理,是速度最快的,4500TPS和亞秒級指的都是X-Chain,但X-Chain只能支持原生類比特幣的交易形態,即UTXO模型,支持AVAX主幣的快速轉賬和資產管理,無法使用erc-20的合約代幣token。

配置示例

{
  "network-id": "mainnet",
  "x-chain-config": {
    "tx-fee": 1000000, // 每筆交易手續費,單位nAVAX ( 1 AVAX = 10^9 nAVAX)
    "genesis-file": "./genesis/xchain_genesis.json", // X-Chain創世文件,包括初始資產分配
    "dag-enabled": true // 啓用DAG結構以支持高並行性
  }
}

源碼分析:交易驗證

X-Chain的交易驗證簡化版偽代碼:

// X-Chain交易驗證邏輯(偽碼)
func verifyXChainTx(tx Transaction) bool {
  if tx.Fee < minFee { // 檢查交易費
    return false
  }
  inputs := tx.Inputs
  outputs :=tx.Outputs
  if !verifyUTXO(inputs, outputs) { // 驗證UTXO有效性
    return false
  }
  sampleNodes := randomSample(network, k=10) // 隨機採樣10個節點
  votes := query(sampleNodes, tx.Hash)
  return countVotes(votes) >= alpha * k // 多數同意(alpha = 0.8)
}

X-Chain使用類似比特幣的UTXO模型,結合Avalanche共識的隨機採樣,確保交易快速確認。

P-Chain

平台鏈,負責協調全網驗證者、管理子網(子網的創建、註冊,子網通過P-Chain與主網關聯),運行Snowman共識,是傳統線性區塊鏈結構,強調順序性和安全性。驗證者節點需要質押至少2000AVAX在此參與Staking。

配置示例

驗證者質押配置

{
  "p-chain-config": {
    "staking-enabled": true,
    "min-stake": 2000000000000, // 最低質押2000 AVAX (單位nAVAX)
    "stake-duration": "336h", // 質押時長,默認14天(鎖定期)
    "subnet-id": "primary-network" // 默認主網
  }
}

源碼分析:節點狀態檢查

// P-Chain驗證者狀態(偽碼)
type Validator struct {
  NodeID string
  Stake int64
  EndTime time.Time
}

func checkValidatorStatus(v Validator) bool {
  if v.Stake < minStake { // 檢查質押量
    return false
  }
  if time.Now().After(v.EndTime) { // 檢查質押是否過期
    return false
  }
  return snowmanConsesus(v.NodeID) // Snowman共識驗證,P-Chain通過Snowman共識(線性結構)確保驗證者狀態一致,管理子網和網絡安全。
}

C-Chain

合約鏈,EVM兼容,支持智能合約與DeFi,TPS在300-600之間,由於Defi項目只能採用該架構,因此C-Chain是目前Avalanche活躍度最高的鏈。C-Chain承載了Aave、Curve等頭部DeFi協議,支持solidity開發,費用低至$0.01-$0.1/筆。

三鏈分離將資產交易(X)、網絡管理(P)和智能合約(C)解耦,避免單一鏈的性能瓶頸。

配置示例

EVM兼容性配置

"c-chain-config": {
  "evm-enabled": true, // 激活EVM
  "gas-limit": 8000000, // 單筆交易Gas上限,與以太坊保持一致
  "rpc-endpoint": "http://localhost:9650/ext/bc/C/rpc", // C-Chain RPC
  "fee-per-gas": 25000000 // 每Gas費用,25 nAVAX(約$0.01,遠低於以太坊)
}

源碼分析:簡易代幣合約

// C-Chain上部署的ERC-20代幣示例
pragma solidity ^0.8.0;

contract AvalancheToken {
	string public name = "AVAX TOKEN";
	uint256 public totalSupply;
	mapping(address => uint256) public balanceoOf;
	
	constructor(uint256 _supply) {
		totalSupply = _supply;
		balanceOf[msg.sender] = _supply;
	}
	
	function transfer(address to, uint256 amount) public returns (bool) {
		require(balanceOf[msg.sender] >= amount, "Insufficient balance");
		balanceOf[msg.sender] -=amount;
		balanceOf[to] += amount;
		return true;
	}
}

C-Chain完全兼容Solidity,開發者可直接遷移OpenZeppelin標準等以太坊合約,低費用和高速度(<1秒確認)使其適合DeFi應用。

擴展定製利器:子網技術

子網定義與參數

子網(Subnets)是Avalanche的殺手級功能,允許開發者創建獨立的區塊鏈網絡,擁有自定義規則和虛擬機(EVM、WASM),並指定由一組驗證者(需在主網註冊,屬於主網驗證者節點大集合的一部分)維護。每個子網可以獨立運行,但通過P-Chain與主網關聯,共享基礎安全性。

技術參數

  • 最低質押要求:每個驗證者需要質押至少2000 AVAX (約4萬美元,按2025年3月AVA價格20美元估算)。
  • 驗證者數量:子網可自定義驗證者數量,通常5-100個不等,視安全性和去中心化需求而定。
  • 在線率要求:驗證者需要保持80%以上的在線率,否則可能被移除。
  • 交易費用:子網可自定義Gas費用,獨立於主網(如C-Chain的25 nAVAX/gas)。
  • 自定義性:支持私有子網(權限控制)和公開子網,適用於企業(如加州DMV)和DeFi場景。

建設週期

  • 設計階段(1-2周):定義子網的目標(如EVM兼容或自定義VM)、共識機制和經濟模型。
  • 配置階段(1-3周):編寫子網配置文件,指定驗證者集合和參數,並開展調試。
  • 部署階段(數天至1周):在P-Chain上註冊子網,啓動驗證者節點。

規劃到上線全週期約3-6周,視複雜度而定。加州DMV子網(2024年)耗時約2個月,含測試和合規調整。

與主網關聯

子網的驗證者必須同時驗證主網(Primary Network),通過P-Chain管理其生命週期。

主網提供基礎共識和去中心化安全:由於子網驗證者屬於主網驗證者集合,因此攻擊者若想通過驗證者身份欺詐,需要攻破主網全網的1000+的驗證者至少67%(主網33%容錯)。

主網通過P-Chain管理子網節點安全:若子網發現驗證者節點被攻擊者掌握併發起惡意交易影響子網運行,子網需要提前部署監控服務,一旦發現,即可通過主網P-Chain網絡對惡意節點進行下線處理。

攻擊者掌握子網2/3以上節點(依賴子網共識)以後,會立即影響子網交易。這種情況主網是無法處理的。

監管要求

子網的權限控制和私有性使其天然適合監管需求。例如:

  • Evergreen子網:專為金融和政府設計,支持KYC/AML/CTF合規,僅限授權驗證者參與。
  • 加州DMV案例:4200萬輛汽車登記上鍊,使用私有子網,數據訪問受DMV控制,滿足隱私法規。

源碼分析

子網配置文件

以下是創建和運行子網的相關配置和源碼示例的簡化版。

{
  "subnet-id": "2fFZXZ1g1mX5m3v3z4z5z6z7z8z9z", // 子網唯一標識
	"vm-type": "evm", // 使用EVM虛擬機
  "validators": [ // 定義驗證者集合,及其質押量
    {"node-id": "NodeID-7Xhw2mDxuDS44j42", "stake": 2000000000000},
    {"node-id": "NodeID-8Yiw3nDxuDS55k53", "stake": 2000000000000},
  ],
  "genesis": {
    "gas-limit": 8000000,
    "difficulty": 1
  },
  "consensus": "snowman" // 子網共識機制
}

子網驗證邏輯

// 子網驗證者檢查(偽碼)
type Subnet struct {
  SubnetID string
  Validators []Validator
  VMType string
}

func startSubnet(subnet Subnet) bool {
  for _, v := range subnet.Validators {
    if v.Stake < minStake || !isOnline(v.NodeID) { // 檢查質押量和在線率是否達標,確保子網安全
      return false
    }
  }
  // 註冊子網到P-Chain
  registerSubnet(subnet.SubnetID, subnet.Validators) // 將子網綁定到P-Chain,共享主網安全性
  // 初始化虛擬機
  if subnet.VMType == "evm" {
    return initEVM(subnet.Genesis) // 支持EVM子網,開發者可替換為其他VM(如WASM)
  }
  return snowmanConsensus(subnet) // 啓動Snowman共識
}

func isOnline(nodeID string) bool {
  uptime := queryUptime(nodeID)
  return uptime >= 0.8 // 要求80%在線率
}

子網優勢

  • 擴展性:數百個子網並行運行,不干擾主網性能,理論上可支持無線擴展。
  • 定製化:企業可創建符合監管的私有鏈,DeFi項目可優化費用和規則。
  • 強生態:子網越多,主網的驗證者規模越大,通過子網定製化以及驗證者規模反向促進主網生態發展。

通過子網的定製化以及子網驗證者對於主網的擴充,是促進主網生態發展的運營哲學。

運行歷史

Avalanche主網於2020年9月21日正式上線,交易吞吐量約4500TPS(特指X-Chain),交易確認時間小於1秒,顯著優於比特幣和以太坊。截止2025年3月,Avalanche生態已擴展至數百個子網(Subnets)和DeFi項目,TVL在2021年牛市DeFi高峯期突破百億美元。關鍵里程碑包括:

  • 2021年與Deloitte 德勤事務所合作:為美國聯邦救災項目提供區塊鏈支持,提升透明度。
  • 2021年9月,Aave和Curve正式上線Avalanche,為整體TVL貢獻顯著。
  • 2024年加州DMV項目:將4200萬輛汽車登記上鍊,利用子網實現數字車牌,交易效率從兩週縮短至幾分鐘。
  • 2025年1月25日(DefiLlama最新快照),Avalanche TVL約85億美元。Aave佔主導位置,TVL約30億美元,Curve約15億美元,分別佔生態TVL的35%和17%。日活躍4-6萬,日交易量30-40萬筆。全網用户超230萬。

目前Avalanche在DeFi公鏈中排名第5,在以太坊、BSC、Solana、Arbitrum之後。

團隊背景

Avalanche的開發團隊成立Ava Labs 成立於2018年,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由一羣深具學術背景的區塊鏈先驅領導。核心成員包括:

  • Emin Gün Sirer: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分佈式系統領域的權威,擁有超過20年的學術研究經驗。他曾參與比特幣早期開發(如Karma系統),並以解決分佈式系統中的實際問題著稱。
  • Kevin Sekniqi 和 Maofan "Ted" Yin:兩人均為Sirer的學生,分別子啊分佈式系統和密碼學領域有深厚造詣,Ted Yin還是Tendermint共識(PBFT優化算法)的共同作者。
  • 團隊規模與構成:Ava Labs核心團隊約數十人,成員多來自學術界(如康奈爾、MIT)和科技行業,技術導向明顯,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與許多由商業驅動或營銷導向的團隊不同,他們更像一羣“學者型工程師”,專注於技術突破。

做事態度

學術範、專心做事、解決問題的理工派務實風格。

Web3是聒噪的,但Avalanche的名人評價和外界聲音在整個Web3市場中相對較少,是很奇葩的存在。但這確實符合Ava Labs的風格。Ava Labs很少依賴大規模宣傳或代幣炒作,而是通過技術落地(如Deloitte合作、DMV項目)證明實力。這種風格可能使其在短期聲量上不及Solana,但長期看更加穩健。

名人評價

  • Emin Gün Sirer(Ava Labs創始人):稱雪崩共識為“分佈式系統45年來的全新突破”,強調其在速度和去中心化上的平衡。他在2020年表示:“Avalanche將重新定義區塊鏈性能標準。”
  • Bank of America(2022報告):在一份加密研究中,將Avalanche視為“以太坊的有力替代者”,讚揚其高吞吐量和低費用。
  • Vitalik Buterin(以太坊創始人):雖未直接評價Avalanche,但在2021年提及分片與子網時,間接認可了類似架構的潛力,稱其為“可擴展性的未來方向”。

與通用L2及新公鏈的對比

Avalanche作為一個高性能Layer 1公鏈,以其創新的雪崩共識、三鏈架構和子網技術在區塊鏈領域佔據一席之地。然而,面對通用Layer 2解決方案(如Optimism、Arbitrum、Polygon)和新興公鏈(如Sui、Aptos)以及成熟的DPoS公鏈(如BSC、Solana),Avalanche的競爭力如何?本節將從性能、擴展性、去中心化、生態成熟度、開發友好性和成本等維度進行對比分析。

1. 與通用Layer 2的對比

Layer 2(L2)解決方案依託以太坊主網,通過Rollup等技術提升交易速度和降低費用。Avalanche作為Layer 1,與L2的根本區別在於其原生性和獨立性。

  • Optimism和Arbitrum:兩者均為以太坊上的Optimism Rollup方案,交易吞吐量可達2000-4000 TPS,最終性依賴以太坊(約1-7天挑戰期)。Avalanche原生支持4500 TPS,亞秒級最終性(<1秒),無需依賴外部鏈。
  • Polygon:Polygon通過PoS側鏈和zkRollup擴展以太坊,TPS可達7000,但其側鏈模式犧牲了一定的安全性。Avalanche的子網技術則提供獨立區塊鏈的完全定製化,安全性由主網和子網驗證者共同保障。

2. 與新公鏈Sui和Aptos的對比

Sui和Aptos是2022-2023年崛起的Move語言公鏈,主打高性能和並行處理,理論TPS高達10萬+,但生態發展尚不成熟。

  • 性能:Sui和Aptos憑藉對象模型和並行執行,TPS遠超Avalanche的4500,但實際應用中受限於生態應用,峯值表現未完全兑現。Avalanche的亞秒級最終性則已廣泛驗證。
  • 生態:Avalanche擁有Aave、Curve等成熟DeFi協議,TVL約85億美元(2025年3月),而Sui和Aptos的TVL分別僅約5億和3億美元,生態差距明顯。

3. 與BSC和Solana的對比

BSC和Solana均採用DPoS共識,性能優異但中心化程度較高,常被認為“借鑑”EOS而缺乏原創性。

  • BSC:TPS約200-300,依賴21個驗證者,費用低至$0.01,但創新性不足,生態高度依賴Binance。
  • Solana:理論TPS達5萬+,實際約2000-3000,多次宕機暴露可靠性問題,驗證者集中度高(前19個控制超33%權益)。

對比表格

維度 Avalanche Optimism Arbitrum Polygon Sui Aptos BSC Solana
類型 Layer 1 Layer 2 (Rollup) Layer 2 (Rollup) L2+側鏈 Layer 1 Layer 1 Layer 1 Layer 1
共識機制 雪崩共識 (PoS改進) 依賴以太坊PoS 依賴以太坊PoS PoS PoS+並行執行 PoS+並行執行 DPoS PoS+PoH
TPS 4500 2000-4000 4000 7000 10萬+(理論) 10萬+(理論) 200-300 5萬+(理論)
最終性 <1秒 1-7天 1-7天 數秒 <1秒 <1秒 數秒 ~12秒
費用 $0.01-0.1 | $0.1-0.5 $0.1-0.5 | $0.001-0.01 $0.001 | $0.001 $0.01 | $0.0001-0.01
去中心化 高(數千驗證者) 中(依賴以太坊) 中(依賴以太坊) 中(側鏈風險) 中(早期集中) 中(早期集中) 低(21驗證者) 中(19控制33%)
生態TVL 85億美元 60億美元 90億美元 70億美元 5億美元 3億美元 120億美元 100億美元
開發友好性 EVM兼容+子網 EVM兼容 EVM兼容 EVM兼容 Move語言 Move語言 EVM兼容 Rust/C
創新性 高(雪崩共識+子網) 中(Rollup) 中(Rollup) 中(混合模式) 高(並行執行) 高(並行執行) 低(DPoS) 中(PoH)
穩定性 高(無宕機記錄) 中(早期階段) 中(早期階段) 中(多次宕機)

穩定幣與DeFi項目公鏈選型建議

在區塊鏈生態中,穩定幣和DeFi(去中心化金融)項目的需求日益增長,選擇合適的公鏈成為關鍵決策。穩定幣分為合規中心化穩定幣(如USDT、USDC)和去中心化穩定幣(如DAI、LUSD),而DeFi項目則需要兼顧性能、成本和生態支持。本節將探討選型的關鍵因素,並結合Avalanche等公鏈的特點提出建議。

1. 穩定幣項目類型與特點

  • 合規中心化穩定幣:

    • 代表:USDT(Tether)、USDC(Circle發行)。
    • 特點:1:1錨定美元,由中心化實體(如Tether Limited、Circle)持有儲備金,受監管(如NYDFS批准USDC)。透明度依賴第三方審計(如USDC月度報告)。
    • 優勢:廣泛接受度(USDT市值超1000億美元,2025年3月),集成於主流交易所和DeFi協議。
    • 劣勢:中心化風險(如儲備金不足爭議),監管壓力可能影響運營。

    插曲:Binance宣佈在歐洲市場下架9中穩定幣其中包括USDT,因為不符合MiCA監管條例。

  • 去中心化穩定幣:

    • 代表:DAI(MakerDAO發行)、LUSD(Liquity協議)。
    • 特點:通過智能合約和超額抵押(如ETH)維持穩定,無中心化儲備金,治理由社區DAO決定。
    • 優勢:抗審查、透明(鏈上可查),適合DeFi生態(如DAI在Aave中廣泛使用)。
    • 劣勢:抵押品價值波動風險(如ETH價格暴跌觸發清算),複雜性增加開發難度。

2. 公鏈選型的關鍵因素

  • 性能:TPS(吞吐量)、最終性時間,直接影響交易效率。
  • 費用:交易Gas低成本對用户和開發者至關重要。
  • 生態支持:EVM兼容性、工具和協議的豐富性。
  • 安全性與去中心化:驗證者數量和網絡穩定性。
  • 跨鏈能力:支持多鏈互操作,擴大應用場景。
  • 監管友好性:是否支持合規性要求(如KYC/AML)。

3. 選型建議

穩定幣選型:合規中心化穩定幣選Avalanche或Ethereum以平衡合規性和性能;去中心化穩定幣選Avalanche或Sui以追求創新和效率。

DeFi選型:Avalanche因其綜合優勢(性能、費用、子網)是首選,尤其適合需要定製化的項目。

未來展望:隨着跨鏈橋(如Avalanche Bridge)和監管框架成熟,公鏈選型將更注重互操作性和合規性。

Avalanche總結

  • Avalanche核心競爭力:創新共識、高性能、子網生態。
  • 展望:面對L2和新公鏈的競爭,Avalanche如何保持領先?
  • 話題討論:你如何看待Avalanche的未來?

參考資料

  • 《Scalable and Probabilistic Leaderless BFT Consensus through Metastability》(2019修訂版,Team Rocket, Emin Gün Sirer等):首次提出Snow家族協議,詳細描述了隨機採樣與亞穩態的數學模型。證明了在惡意節點佔比<50%時,協議仍能以高概率達成共識,且性能隨網絡規模線性擴展。
  • AvalancheGo GitHub倉庫
  • Avalanche官方文檔
  • Ava Labs官網
  • DefiLlama DeFi專業數據網站
  • Snowtrace Avalanche區塊鏈瀏覽器
  • Solana Beach Solana網絡統計數據
  • Avalanche Rush激勵計劃
  • 加州DMV將車輛登記上鍊
  • Sui官方文檔
  • Aptos官方文檔
  • Solana官方文檔

掃碼關注公眾號

更多文章請轉到一面千人的博客園

Add a new Comments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