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详情 返回 返回

對話香港城市大學張澤鬆:AI時代教育“變天”?先抓核心能力|TVP專訪 - 动态 详情

引言

image.png

當 AI 浪潮席捲教育領域,“教育即將發生劇變”的聲音不斷涌現。作為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計算機與電機工程系雙聘教授,張澤鬆不僅深耕 AI 與教育交叉領域,還推動着港校與內地企業的合作,更見證着大灣區教育協同的萌芽。

在接受 TVP 團隊採訪時,這位同時推動學生創科創業的學者,沒有空談技術紅利,反而反覆強調要冷靜:“AI 能讓學生快速做出原型,但找對問題、選對工具、有解決決心,才是核心。”他透露,香港城市大學已聯合騰訊雲落地 AI 教育實踐,從平台打通到空間改造,每一步都圍繞人的能力培養展開,而 TVP 搭建的跨地域、跨領域交流網絡,更讓這些實踐有了對接產業、走向國際的可能。

當談及大灣區的教育機遇,張澤鬆用“萬邦來華”形容未來:“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裏,港校的國際化場景與內地的產業資源能互補,這不是單點突破,而是要合力築生態。”

以下是 TVP 同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張澤鬆的對談實錄,內容經編輯 (專訪視頻:騰訊雲TVP視頻號)

AI時代的能力重構:年輕人到底要練就什麼本事?

TVP 團隊:現在很多人説 AI 會顛覆教育,您覺得 AI 對學生能力的影響,最核心的變化是什麼?

張澤鬆: 有兩點很明顯。一是有些技能會被弱化,比如碎片化的溝通——你跟 AI 説幾句話,它大概能懂你的需求,這種“淺溝通”的場景越來越多;但反過來,深度溝通能力,比如在團隊裏清晰表達觀點、協調目標的能力,反而要更加強化,因為 AI 沒法替人建立信任、達成共識。

二是創造力的釋放。AI 讓想法落地的門檻變低了,學生想到一個點子,可能幾小時就能做出基礎原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有些高中生在特定領域的能力,説白了不比大學生、博士生弱。但要注意,能力強不強,不只是看能不能做,更要看有沒有找到對的問題點、有沒有選到合適的工具鏈、有沒有解決問題的決心,這三點才是 AI 時代學生要抓的核心。

TVP 團隊:那學校該怎麼調整,才能幫學生培養這些能力?

張澤鬆: 不能只盯着“教什麼”,更要改“怎麼教”。我們把教育拆成“課前-課中-課後”三個階段,用 AI 做全流程創新,每個階段都緊扣能力培養。

課前是“精準預習”,我們用 AI 做 10-15 分鐘的短片,把知識點拆成小模塊,學生不用花大量時間看長視頻,能快速抓住重點;課中是“團體實踐”,搞 Team-Based Learning (團隊合作學習),讓學生組隊做項目——不是簡單分工,而是要學會怎麼建團隊、怎麼交付成果、怎麼判斷是否做到位,這是練溝通和協作;課後是“過程性考核”,不只是看考試分數,還要用 AI 記錄學生的思考過程、怎麼用 AI 工具、最終做出了什麼,這樣才能全面評估能力。

image.png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開展Team-Based Learning

TVP 團隊:這種變革會不會遇到阻力?

張澤鬆: 肯定會,所以我們需要一張“協同線路圖”,不是靠學校單打獨鬥。第一,大學要有政策決心;第二,老師要開放,不能怕改變;第三,家長也要理解,去擁抱 AI 時代的教育模式的改變。

而且不能急,要從小規模試點開始。比如先在計算機系推 AI 短片預習,跑通了再推廣到其他院系,過程中積累案例——看到騰訊這樣的企業來做交流活動,老師和學生都會更有信心,資源和參與的人自然會越來越多。

攜手騰訊雲,共創AI教育“港式範本”

TVP 團隊:香港城市大學和騰訊雲的合作,具體在做哪些事?為什麼選擇騰訊雲?

張澤鬆: 合作聚焦在“讓 AI 教育落地”,不是做概念。有三個核心方向:一是騰訊雲將提供雲計算基礎設施,助力香港城市大學優勢學科 AI 應用與模型訓練,推動科研突破;二是騰訊雲將提供數字工具與智慧校園產品,讓 AI 融入校園,提升教學管理服務能力;三是共建實戰課程、開展實訓項目,把產業經驗引入課堂,幫助學生提升實戰能力。

選擇騰訊雲,有兩個關鍵原因:一是普及率,幾乎所有人都用微信,香港也已經有不少學生在使用騰訊會議,對接起來很順;二是目標契合,香港城市大學多次被評為“全球最國際化大學”,騰訊也有出海計劃,雙方都想做“國際化的 AI 教育”,這種共識讓合作能走得遠。

image.png

2025年9月30日,香港城市大學與騰訊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大灣區機遇:“萬邦來華”會重現,關鍵在“拉動人”

TVP 團隊:香港的 AI 教育有什麼獨特優勢?

張澤鬆: 最大的優勢是“容易落地的國際化場景”。香港是多元文化城市,傳統學校和國際學校各佔一半,學生來自不同國家,他們遇到的問題、需要的 AI 工具,天然就符合全球需求,所以大灣區可以很好的互補——香港出國際化場景,內地出技術和資源,一起把 AI 教育做得更實。

TVP 團隊:您提到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這個區位優勢怎麼轉化為教育機遇?

張澤鬆: 長遠來看,我很樂觀,甚至覺得“萬邦來華”的盛景會重現。唐朝時國家強,各國人才來中國;現在大灣區有產業、有高校、有政策,完全能吸引全球人才。

具體要做三步:第一步,先拉近高校和企業的距離,像我們跟騰訊雲的合作,就是讓學校的教育創新能對接產業需求,學生做的項目能落地;第二步,靠人拉動生態,當老師和企業工程師常交流,學生能去企業實習,自然會吸引更多企業和學校加入,比如企業提供崗位,學校培養對口人才;第三步,借政策東風,香港特首最近公佈了“大學城計劃”,就是要推動高校、企業、政府協同,打造創新人才高地——不是港校或內地學校單獨做,而是合力幹。

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讓這些都很方便。未來,我們希望有更多外籍學生來,不只是學技術,還要參與大灣區的教育創新,讓這裏成為全球 AI 教育的一箇中心。

TVP 團隊:您對香港 TVP 發展有什麼寄語呢?

張澤鬆: TVP 能把香港和內地的行業大咖聚起來。我自己是 TVP 成員,看到裏面有開源領域的專家、高校老師、企業領袖,大家分享動態,信息能快速流動。

更重要的是日常互動和合作交流,我們希望通過 TVP,推薦香港的高校老師、企業負責人加入,多搞線上分享、線下 workshop,讓大家常碰常交流。最終還是要“拉動人”,讓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做事,大灣區的教育協同才真的能成。

image.png

騰訊雲TVP名企參訪活動

Add a new 评论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