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一個"萬物皆可AI"的智能世界,我們正置身於一場由智能技術驅動的深刻產業革命之中。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浪潮不再滿足於單點的技術突破,而是席捲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推動創新模式從"裂變"走向"聚變",引發從技術架構到產業生態的系統性重構。站在萬物智聯的時代拐點,領軍企業的角色已然重新定義:唯有從技術的引領者,蜕變為生態的賦能者,方能激活全局。
完成戰略重整的新紫光集團,正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它通過重塑業務架構與協同模式,構建了完整的智能科技產業生態,其內部藴藏的巨大能量正在持續釋放,為全球智能產業升級提供了一份可供借鑑的"中國方案"。
完成戰略重整的新紫光集團,率先洞察到智能時代競爭的本質變化,進行了一場深刻的自我重構。集團一改過去"大而全"的擴張模式,轉向"精而強"的戰略聚焦,將業務梳理為八大核心板塊:移動通信、存儲、汽車電子與智能芯片、材料與器件、高可靠芯片、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信創與雲服務以及其他相關業務。
這套全新的架構並非簡單的業務歸類,而是以"萬物AI+"的未來趨勢為中樞,精心編織的一張覆蓋全產業鏈條的智能科技產業網。這張產業網的每個節點都肩負着明確的戰略使命,共同構成了賦能智能時代的全棧能力。
在智能計算的底層,芯片發揮着基石作用。
新紫光集團通過紫光國微、紫光展鋭、紫光同芯、紫光同創等企業,在芯片+AI領域進行了深度佈局。
作為新紫光體系A股雙子星的紫光國微,具有完整的芯片產品矩陣,僅高可靠產品貨架就超過800個品種,覆蓋AI+視覺感知、處理器、可編程器件、存儲器、網絡與接口、模擬器件、ASIC/SoPC等,並在近年在傳統業務基礎上拓展了商業航天等新的應用場景。
從財務表現來看,紫光國微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在最近發佈的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49.04億元,同比增長15.05%;歸母淨利潤為12.63億元,同比增長25.04%;扣非歸母淨利潤為11.63億元,同比增長32.34%。
在端側AI上,紫光展鋭也於今年上半年正式推出UNISOC端側AI平台化解決方案,可實現更優性能、更低功耗、更靈活配置的端到端AI平台交付。技術表現上,展鋭的異構分佈式AI解決方案,支持從1T至100T的算力靈活配置,適配不同參數量模型,支持業界不同規格的大語言模型實時併發,助力"萬物AI+"。
紫光展鋭的市場表現也讓行業人士看好。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2025年9月公佈的全球智能手機SoC市場份額報告顯示,2025第二季度紫光展鋭全球市佔率為13%,位列第四。積極的市場佔有,也為其萬物AI+的雄心打下良好的發展基礎。
在AI+存儲方面,行業領先的紫光國芯的SeDRAM®產品技術方案如今已發展至第四代,可為AI算力芯片提供超大帶寬、超低功耗的大容量存儲解決方案;同時,近年來公司更為物聯網設備、穿戴電子及端側AI產品打造了低功耗PSRAM芯片產品線,助力不同終端產品在AI時代實現高性能表現。
而在對AI價值日益凸顯的可編程芯片領域,新紫光則通過紫光同創實現佈局。目前,紫光同創已發佈國內首款基於FinFET工藝的自主5000萬門級量產FPGA產品,可滿足通信、圖像視頻、醫療、測試測量等領域應用需求,填補了國內中高端FPGA產業化空白。
支撐AI應用的另一個關鍵環節是智算與雲計算的能力。
集團旗下的明星企業新華三,近期推出了一系列創新的智算解決方案。其中,高性能800G AI智算交換機H3C S9828-128EP配合業界領先的102.4T超高性能交換芯片,提供多達128個800G OSFP全速端口,在性能、時延、能效與運維等方面實現全面躍升。同時,新華三完成了UniPoD S80000超節點產品在多個大型項目的集羣化部署,並着手研發及落地更大規模的千卡級超節點產品。此外,新華三持續投入光互聯技術研發,推動硅光CPO和NPO技術產品規模化商用,進一步鞏固技術優勢。
此外,作為集團雲服務核心載體的紫光雲,也通過"紫鸞6.0"平台實現了"普惠的智算、極致的型變、貼身的定製"三大理念。該平台不僅提供雲上三算合一的高性能智算中心(通算+智算+HPC),更面向芯片設計行業推出了專屬的"芯片雲"解決方案,幫助芯片設計企業實現算力分鐘級擴展,大幅降低創新門檻。
根據IDC等發佈的《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推高算力需求,預計2025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將達到1037.3 EFLOPS,較2024年增長43%。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新紫光的創新佈局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技術突破和生態協同,新紫光正在為這一增長趨勢提供有力支撐。
在技術突圍的同時,如何讓AI為千行百業賦能更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杭州城市大腦3.0建設中,新華三支撐的"城市大腦GPT"應用,就成為AI賦能城市治理的標杆案例。新華三還進一步創新推出的"圖靈小鎮"模式,破解算力中心"建而不用"的行業難題。這一模式通過"建設、生態、運營、賦能"到"銷售、服務"的完整商業閉環,已在杭州、鄭州、咸陽、馬鞍山等地陸續成功落地。據統計,僅杭州圖靈小鎮就吸引了12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30家人工智能企業入駐,這些公司在此進行千億級參數的大模型訓練,推動着區域產業智能化升級。
技術不斷躍遷,也帶來了市場的積極迴應。在紫光股份最新公佈的財報中顯示。新華三2025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達596.23億元,同比增長48.07%;其中,國內政企業務收入達到515.02億元,以62.55%的增速夯實了發展根基;作為第二增長曲線的國際業務更是表現亮眼,收入34.78億元,同比增長83.99%。在行業整體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的背景下,新華三前三季度仍實現淨利潤25.29億元,同比增長14.75%,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兼顧了盈利能力提升。
新華三的高速增長進一步帶動了上市公司整體的業績表現,財報顯示,紫光股份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73.22億元,同比增長31.41%。而在本輪財報發佈之前,多家評級機構也在持續看好紫光股份表現。10月13日,海通國際對紫光股份發佈研報更新,維持紫光股份“優於大市”評級,目標價上調至33.21元。在研報中,海通國際進一步指出,互聯網行業需求旺盛帶動公司季度收入加速增長。
分析人士指出,縱觀新紫光集團的業務佈局,可發掘出其極強的系統性和前瞻性。新紫光已不再是各個業務單元的簡單集合,而是一個以AI為靈魂、以協同為血脈的有機生態系統。這種垂直整合的閉環佈局,不僅使其能夠為客户提供全棧式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更在本質上契合了智能化時代產業競爭從單點技術比拼轉向生態系統較量的核心規律,為其在未來的長期競爭中構築了堅實的護城河。
結語
在智能時代,單項冠軍或許可以贏得賽點,但只有生態冠軍才有機會定義賽場。
新紫光集團如今正作為一支完整的"AI集團軍",以"產業共同體"形態協同聚變,打通了從芯片、存儲、網絡到雲計算、端側應用的完整價值鏈。這種"集團軍"式的作戰模式,使得技術、市場與製造資源得以高效共振,激發出強大的創新裂變和能量聚變,為整個產業的躍遷注入了強勁的動能與未來期待。
來源:投資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