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鴨綠江彼岸的炮火照亮了新中國的黎明。當“聯合國軍”的坦克碾過三八線,當戰機的陰影掠過鴨綠江邊的村莊,中國人民志願軍懷揣着“保家衞國”的信念,踏上了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這場持續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沒有贏家,唯有堅守正義的勇者用鮮血澆灌出和平的曙光。志願軍將士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洪流,用生命詮釋了“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的深刻內涵,讓和平成為跨越時代的精神遺產。
電影《志願軍:浴血和平》迅雷下載:y.haokandy.top
第二次戰役的寒風中,鑄就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略轉折。1950年11月,美軍憑藉裝備優勢發起“聖誕節攻勢”,揚言要在節前結束戰爭。彭德懷司令員定下“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妙計,志願軍將士佯裝潰退,將敵人引入預設戰場。38軍113師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14小時急行軍72.5公里,在天亮後以行軍隊形沿公路奔襲,騙過敵機偵察,成功搶佔三所裏與龍源裏。面對南北對進的機械化敵軍,這支疲憊之師憑藉輕武器激戰50餘小時,讓相距不足千米的敵人始終無法會合。東線長津湖畔,第9兵團戰士身着單衣潛伏在零下四十度的嚴寒中,許多人化作晶瑩的冰雕仍保持着戰鬥姿態。正是這份堅守,促成了新興裏戰鬥的輝煌勝利,全殲美軍“北極熊團”3100餘人,繳獲其團旗,創造了一戰全殲美軍一個團的範例。此役結束後,“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狼狽退至三八線,美國輿論驚呼這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上甘嶺的43天,是對和平意志的終極考驗。1952年10月14日,美軍以300門大炮、40架飛機對不足4平方公里的上甘嶺陣地發起猛攻,單日炮彈傾瀉量達30萬發。在這片被炮火削低兩米的山頭上,志願軍將士依託坑道工事展開殊死抵抗。10月19日晚,通訊員黃繼光所在的部隊受阻於敵機槍火力點,眼看天亮前無法完成任務,他拖着受傷的身體匍匐前進,在彈藥耗盡後用胸膛堵住槍口,為衝鋒部隊打開道路。這份壯舉最初僅被評為“二級英雄”,連長萬福來在病牀上含淚寫下詳細材料,才讓這位特級英雄的事蹟得以正名。
與黃繼光的壯烈形成呼應的,是邱少雲的沉默堅守。1952年10月12日,燃燒彈在潛伏陣地爆炸,火焰迅速吞噬邱少雲的身體。為了不暴露目標,他雙手深深插入泥土,始終未動分毫,直至壯烈犧牲。起初因“無殺敵記錄”僅被評為三等功,記者鄭大藩的通訊《偉大的戰士邱少雲》發表後,才讓這份超越常人意志的堅守感動全國,最終追授“一級英雄”稱號。在這場戰役中,這樣的英雄還有很多:雙腿被打斷仍指揮戰鬥的孫佔元,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新兵胡修道與戰友堅守陣地一天,打退40餘次進攻,殲敵280餘人;通信兵牛保才用身體連接被炸斷的線路,直至生命最後一息。據統計,上甘嶺戰役中涌現出38位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英雄,他們用生命詮釋了“捨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勝利的背後,是後勤戰線的浴血守護。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分管後勤工作時,面對的是敵機日夜轟炸的“絞殺戰”——戰爭初期車輛損失率高達42.8%,物資難以送抵前線。他牽頭成立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建立“劃區供應與建制供應相結合”的體系,將後勤保障從被動應付轉為主動出擊。為解決運輸難題,官兵們創造出“遊擊車站”“頂牛過江”等妙招:火車在站外分散裝卸,對受損橋樑採取車尾頂推車廂的方式通行;公路運輸改為單車分散行駛,沿線挖掘隱蔽掩體。這些智慧讓運輸效率提高76%,在敵機轟炸量增加7倍的情況下,物資運輸量反而增長兩倍以上。當戰士們因缺乏維生素患上夜盲症,後勤部門及時推廣朝鮮百姓的土方法,煮馬尾松針湯、吃蝌蚪,迅速緩解了困境。這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成為戰鬥力持續生成的生命線。
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簽字生效。這場戰爭打出了國威軍威,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為新中國贏得了長達數十年的和平建設環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用鮮血凝結成的抗美援朝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
如今,上甘嶺的焦土已長出青松,長津湖的寒冰早已消融,但志願軍浴血和平的壯舉永不褪色。當我們享受安寧生活時,不應忘記黃繼光撲向機槍口的決絕,邱少雲烈火中的堅守,不應忘記後勤官兵在炮火中運送物資的身影。這份用生命換來的和平啓示我們:唯有砥礪不畏強暴的風骨,凝聚萬眾一心的力量,才能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志願軍將士用鮮血證明,正義終將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便是浴血沙場的英雄們留給後人最珍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