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在線打字練習網站-巧手打字通,只輸出有價值的知識。
一 緩存應用面臨的挑戰
在提供核心服務時,緩存機制已成為確保高性能、低延遲的基石。
然而,緩存的使用主要面臨兩大難題:
- 如何管理緩存空間的增長:隨着數據的不斷累積,緩存所需的空間會逐步擴大,這直接關係到成本的上升。
- 如何保障緩存服務的穩定性: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任何不穩定都可能對服務性能造成重大影響。
那麼,究竟哪些因素可能導致緩存服務變得不穩定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關鍵維度進行深入分析:
- 併發訪問量(QPS,即每秒查詢率):這個指標反映了系統處理請求的速度。當併發訪問量超過系統處理能力時,就會對緩存服務造成壓力,可能導致響應變慢甚至服務中斷。
- 讀寫流量(IO出入流量):這代表了數據在網絡中的傳輸速度。單機CPU的處理能力和網絡接口的帶寬,都有其物理上限,一旦達到這些上限,緩存服務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威脅。
下面就以QPS指標優化和IO出入流量優化兩個維度展開探討,如何更好的使用緩存?
二 QPS指標優化
緩存能夠達成高性能表現,主要得益於兩個核心因素:
- 一是它大部分場景是直接在內存中操作,避免了磁盤I/O等複雜且耗時的業務邏輯處理;
- 二是它運用了非阻塞I/O和I/O多路複用的技術特性,極大地提升了數據處理效率和併發能力。
緩存的所有命令都是由主線程串行處理的。那麼,我們該如何有效提升緩存的QPS(每秒查詢率)指標呢?
- 水平擴展:增加服務器數量,構建緩存集羣,支持橫向擴容。這樣做可以顯著提升CPU處理能力和網絡帶寬,從而使整個緩存系統的性能倍增。
- 提升命令執行效率:確保命令的快速週轉是關鍵。如果一組命令能夠迅速執行,每秒支持高達5萬條的吞吐量,那麼緩存的性能將非常出色。相反,如果某個命令執行緩慢,甚至一秒鐘都無法完成,那麼這一秒內的吞吐量將大幅下降,導致後續所有等待的命令都出現延遲。
- 避免使用低效命令:像keys、hgetall這類資源消耗大的命令應儘量避免使用,因為它們可能導致性能瓶頸。
- 均衡數據分佈:確保緩存集羣中的數據分佈均勻,包括空間佔用和訪問流量,以防止資源過度集中在某些節點上。
- 處理大值對象:對於大的數據集合(如Set、List、Hash),應儘量避免直接使用,或者通過分頁等技術手段進行分割處理,以減少單次操作的負擔。
- 分離業務緩存:如果需要使用緩存來實現消息隊列等功能,建議為這些特定用途單獨申請一個緩存集羣,與常規業務數據隔離開來,以避免相互影響。
- 數據壓縮:對緩存中的數據進行壓縮,不僅可以減少存儲空間的使用,還能提高內核數據拷貝和網絡傳輸的效率,從而進一步提升整體性能。
三 IO出入流量優化
為了更有效地管理IO出入流量,我們可以從流量均衡和數據壓縮兩個方向入手。
流量均衡策略
通過實施一系列流量均衡策略,可以緩解緩存熱點問題和突發流量壓力:
- 利用本地JVM二級緩存:減少對主緩存的訪問壓力,通過本地緩存快速響應常見查詢。
- 主從分片與讀寫分離:通過數據分片技術分散讀寫請求,讀寫分離則能進一步減輕主庫負擔,提升整體性能。
- 數據過期策略離散化:避免大量數據同時過期導致的集中寫操作,通過分散過期時間,平滑寫流量。
-
根據使用場景搭建和調整集羣:針對不同的業務場景,靈活搭建或拆分緩存集羣,以達到最佳的負載均衡效果。
數據壓縮策略
數據壓縮是減少IO流量的有效手段:
- 清理無用緩存數據:定期檢查和清理不再需要的緩存數據,避免佔用寶貴的緩存空間和帶寬。
- key前綴縮寫:對緩存鍵進行適當縮寫,減少數據傳輸量,同時保持唯一性和可讀性。
- 數字格式壓縮:將十進制數字轉換為十六進制等更緊湊的格式存儲,特別是在數值較大時,這種轉換能顯著減少數據量。
- JSON對象優化:對於存儲在緩存中的JSON對象,可以通過縮寫屬性名稱、移除不必要的屬性等方式來減小數據體積。
- 引入壓縮算法:在特定場景下,如數據傳輸量極大時,可以考慮引入如gzip等壓縮算法來進一步壓縮數據,減少IO負擔。
數據壓縮實踐
數據壓縮是一種將原始數據轉換成更緊湊格式的技術,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在於讓數據體積變小,還能顯著提升系統的處理速度,比如提高每秒查詢次數(QPS)並減少輸入輸出(IO)流量。同時,壓縮後的數據佔用的存儲空間也大幅減少,這對於緩存系統尤為重要,因為它能有效降低對硬件資源的需求,從而節約硬件成本。
下面以壓縮世界地圖的信息來舉例,看看我們能夠將存儲數據壓縮多少?
- 地圖數字化
為了簡單起見,這裏將地圖按照15行*20列進行簡單的數字化如下:
如上圖,我們將地圖信息數字化存儲,即海洋部分用空格表示,陸地部分用*表示。
- 初代壓縮
通過分析空格和星號的分佈,我們可以對數據進行編碼壓縮。
以第一行數據為例,它從4個空格開始,隨後緊跟6個星號,接着是5個空格、1個星號,最後以4個空格結束。這樣複雜的排列,我們巧妙地將其編碼為簡潔的數字“46514”。這樣一來,原本佔據20個位置的數據,現在只需5個數字就能完整記錄,實現了顯著的數據壓縮。
最終的結果變為:
從結果看,原本300個字符,壓縮到104個,壓縮比=(104/300)*100%=34.7%,壓縮結果已經初見成效。
3.二次壓縮
數字壓縮的方法豐富多樣,其中,進制轉換是一種非常典型且有效的手段。
簡單來説,就是將數字從一個較小的進制系統轉換到更大的進制系統中,這種“進制躍遷”的過程往往能帶來更高的壓縮比。以十進制數字轉換為三十六進制為例,通過這種轉換,我們可以實現數字的有效壓縮,因為三十六進制能夠用更少的字符來表示相同的數值範圍,從而達到節省存儲空間的目的。
具體而言,第一行原本為十進制形式的46514數字,在轉換成三十六進制後,被簡化為僅包含“zw2”這三個字符,從而實現了兩位字符的縮減。
進制躍遷結果如下:
經過轉換處理,我們可以觀察到數據的壓縮效果顯而易見。然而,若直接將轉換後的數據連同大量標點符號一同存入緩存中,整體長度會膨脹至105個字符,這顯然不是最優的存儲方案。
因此,為了進一步優化存儲空間,我們還需要考慮對標點符號進行額外的壓縮處理。
- 三次壓縮
我們直接將引號和逗號,通過豎線來代替,可以對數據進一步壓縮,結果如下:
此時的數據壓縮比=(75/300)*100%=25%,也就是説,經過壓縮後,我們只需要要原來四分之一的空間就能夠存下數據,共計節約了四分之三的存儲空間。
- 小結
壓縮算法的核心思想在於通過增加一定的處理時間(即計算開銷),來換取存儲空間的有效縮減。
簡單來説,就是用時間上的“花費”來換取空間上的“節省”。在選擇壓縮算法時,我們需要仔細考慮其適用性,因為算法的性能和效果往往與具體的應用場景緊密相連。在決定使用哪種壓縮算法之前,重要的是要全面評估其優缺點,確保所選算法能夠最符合我們的實際需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個例子旨在為大家提供一個思考的起點,希望能激發更多關於如何高效利用壓縮算法的思考和討論。
四 總結
本文重點討論瞭如何優化緩存服務,以顯著提升每秒查詢次數(QPS)和輸入輸出(IO)流量的處理能力。通過實施一系列高效的技術手段,如負載均衡來分散訪問壓力、讀寫分離以增強數據處理能力,以及數據壓縮來減少存儲和傳輸負擔,能夠有效減輕緩存服務的運行壓力,進而確保其運行的穩定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