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句聊投入,後半句説收穫。
【一】
今年7月從職場,轉獨立開發的賽道,那個問題一直避而不談:有收入嗎?好奇之中又略帶幾分質疑。
收入偏敏感,大家更樂意聊付出。
既然今天主動提這個話題,那就來坦坦蕩蕩的聊一聊,其實在動筆寫之前,內心是糾結了一會,怕拿捏不好影響自己和大家的心情。
在進入主題之前,要先囉嗦個觀念:
對於自媒體內容爆炸的當下,只表達問題的一半更有流量,也就是所謂的只説前半句或後半句,兩邊都説的端水觀點,容易遭到調侃。
【二】
先來説説時間投入。
從7月初到現在,滿打滿算4個月時間,如果按當時在廠裏的工資算,成本自然無法接受,畢竟已經工作十年了,當然也不能這麼算。
打心底裏不想捲了,從心底裏更想折騰一下。
為什麼卷不動,這裏可以淺淺的聊一句:海外業務承壓,每天晚上看着其中一層樓的上百人,在燈火通明的辦公室低頭敲鍵盤,非常影響身心健康。
更多的話就不説了,怕自己收不住。
用時薪來計算月薪,簡直毫無性價比,再加上獨立開發這件事,在心裏已經盤算了很久,生活上沒有短期壓力,可以試一試,所以時間的投入,從自己心理上説,肯定具備性價比。
簡單點説,成年人都有自己權衡利弊的算法。
在時間上的投入,估計還會持續,生活節奏暫時沒有變化,其它的就是項目和產品的成本付出了。
【三】
項目的直接支出分三塊:雲服務,開發者賬號,AI資源購買。
雲服務包括:服務器,域名和證書,OSS文件存儲,總計171.9元/年,基本上都最低配的資源;開發者賬號就是單純的iOS渠道,688元/年,是目前最大的一筆支出。
AI資源比較多總計166元,編程工具支出96元,涉及Cursor、Claude、Augment;大模型的API支出70元,涉及DeepSeek、豆包、通義千問。
全部算起來,總支出超過1000塊,這是在非常剋制的情況下。
這兩年還在公司的時候,資源申請上一直追求頂配,尤其是在服務器,數據庫,AI工具這三塊,從來不玩什麼擠牙膏的模式,最低也是從高配入手。
申請話術複製過來:團隊現在人員少任務重,工具再不高級點,既不降本也不增效。
再看一看現在的自己,所有的支出都是擠牙膏,就連AI編程工具,都是服務端寫完後,再購買幾天會員,直接一股腦寫完前端,省錢手段算計的明明白白。
真是應了那句話: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四】
四個月的收穫怎麼説,一個輕量級有口氣的項目,其中包括髮布一款產品,開源兩款知識庫,有幾條合作的單子幾百塊,流量收益幾十塊。
還忙了點其它事,和七號樓的項目不搭邊。
在過去的內容中也聊過,最初的想法就是做出一個可運行的項目,不過當下自己也迷茫,到底怎麼來衡量現在的狀況,預期在於:
穩定的流量增速,持續的產品迭代。
在上篇長文中聊過詳細的數據,每天的增量不達預期,項目體量的大小可以先不在乎,但是增速做不出來,就是自身能力的欠缺,也可能是思路上有問題。
如果投入的時間過長,多數都得不了了之。
做項目計劃的時候,是真沒想到做內容和流量會這麼難,雖然有技術博客的關注積累,但是社媒和技術內容有很大的差異。
技術博客更看專業和深度,社媒更看話題和傳播。
雖然4個月下來,七號樓的關注也新增超過千人,但是社媒賬號的增速始終緩慢,作為營銷成本最低的渠道,如果過不了社媒內容這一關,產品迭代的投入就很難發揮價值。
最後強行掰扯一句,積累幾個月AI項目的經驗,以後也許會有點價值吧。
【五】
從整個過程看下來,有時間和成本投入,也有不值一提的點滴收穫,所以怎麼來衡量性價比呢?
初期性價比非常低,起步之後會逐漸抬高。
要知道一個簡單的邏輯,隨着項目的逐步完善,做事的節奏和效率會提升,可以沉澱很多複用的方法和經驗,這些都記錄在《獨立開發》和《AI實踐》知識庫中了,七號樓私信「樓裏」自動查看。
在投入的時間週期內,如果能把項目拉扯出成果,那麼性價比會非常高,當然要是中途繃不住收手。
無論如何自洽,都只能認定為血虧。
最近也在耐心的琢磨,什麼時候低頭回職場,在這篇內容收尾的時刻,暫時沒有答案。
交代一下產品進度:《樓裏-Web網站》已發佈,《樓裏App-iOS版》已上架。
🛰七號樓私信「樓裏」自動獲取:《樓裏App-安卓版》《AI知識庫》、《獨立開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