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偉對話實在智能孫林君:顛覆傳統引領RPA行業的實在IPA模式是如何煉成的?
王吉偉對話實在智能孫林君:為什麼第一款顛覆行業的RPA誕生在實在智能?
專訪實在智能孫林君:打造出真正人人可用的實在IPA模式,背後都做了什麼?
實在智能孫林君:IPA模式的實在RPA,向真正人人可用邁出了重要一步
文/王吉偉
“RPA人人可用”這個願景,在一線大廠提出後立即得到廣大廠商的認同與推崇,之後它幾乎成了所有廠商的“口頭禪”。
如果RPA能夠消除使用門檻實現真正人人可用,意味着每個組織都能通過引入RPA快速通過流程自動化快速實現增效降本。這是廣大受困於數字化轉型的組織夢寐以求的,也是提供技術服務的RPA廠商的終極願景。
然而事實上,雖然RPA能夠讓沒有編程基礎的業務人員能夠參與開發,卻沒有讓開發變得更加簡單與高效。RPA工具的功能越多,RPA開發的時間反而越長,效率也會越低。往往用RPA需要幾十步的動作拖拽編排與適配,專業開發者只需幾句編程就能完成。
很多業務人員在元素和變量的困擾中難以自拔,遇到問題不得不去找忙得不可開交的技術人員,再次被列入技術工單。
自RPA工具誕生至今二十多年的時間裏,“拖拽式”的動作編排未曾改變過。難以理解的元素、拾取與變量,也讓業務人員不得不通過各種培訓,變成介於開發者與業務人員之間的“過渡行者”。
只是這些“過渡行者”所開發的自動化應用程序,很少能夠逾越專業開發者的門檻,在稍微複雜一點的業務流程面前就會無能為力。
如果RPA不能讓非技術人員快速上手與高效開發,RPA又有什麼存在意義?所以,相當一部分人認為“RPA人人可用”僅是個噱頭,不可能實現。
想要真正實現RPA人人可用,現有的RPA產品形態很難實現。除非換個產品邏輯,能夠從架構上革新RPA的產品形態,徹底改變固有開發模式。
一邊是RPA廠商們的熱烈追求的“人人可用”,一邊是各領域看客們時而質疑的“無法實現”。在不同的聲音裏,更多人也加入了質疑者隊伍。
RPA人人可用,是否只是廠商們的“情懷”牌?他們真的能做到嗎?又需要多長時間?
本以為出現顛覆式創新產品的週期會很長,但最近實在智能發佈的實在IPA模式RPA新品,真的顛覆了已有RPA開發模式,大大提升了RPA易用性,讓“RPA人人可用”進一步成為現實。
這款震撼行業的由實在智能全球獨創的實在IPA模式RPA,到底是一款怎樣的產品?為什麼實在智能率先推出了這樣的產品?新產品將會為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帶着這些疑問,發佈會後,王吉偉頻道第一時間採訪了實在智能創始人兼CEO孫林君,讓他親自為我們揭開實在IPA模式的神秘面紗。
關於產品
王吉偉頻道:實在智能IPA模式新品有哪些特點?它與AI+RPA以及IA(智能自動化)有什麼不同?
孫林君:實在智能這次發佈的IPA模式新產品,最大的特點是向真正的人人可用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步是通過智能化算法和全新的產品理念實現的。
以往的所有RPA產品都是以組件式的“拖拉拽”為主來構建流程,包括市面上的少兒編程產品也是建立在這個理念上。絕大多數人覺得這就是低代碼類產品的終極形態了,都在這個基礎上宣傳人人可用。
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它要通過培訓先把人變成專家,才能使用拖拉拽,距離人人可用還很遙遠。
實在智能IPA模式新產品,突破了這個固有思維,拋棄了“拖拉拽”為主的流程構建,採用了“所見即所得”的直觀操作構建流程。流程構建直觀易懂,效率高很多,這在業界(包括海外)是首創的。
這種IPA的流程構建方式,對用户來説是沉浸式的、所見即所得的、全新的交互設計,底層大量的依賴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關的算法。
完全替代掉“拖拉拽”模式的所見即所得的IPA模式,建立在大量算法的基礎上。它不是靠第三方提供能力的方式,而是基於實在智能自主創新重構RPA構建模式的底層邏輯,遠不是AI+RPA那麼簡單。
AI+RPA和IA更強調的是業務應用層面的構建能力,IPA指的是AI和RPA從底層融合的化學反應。
實在智能的產品矩陣是圍繞超自動化願景,結合自身的特點構建的。它以RPA為底座,包含IDP、chatbot、雲腦、BI、智能外呼等,實在智能產品矩陣整體都在向前演進。
比如圍繞信創的RPA,我們支持幾乎所有的國產芯片、信創操作系統及數據庫,已在浙江省一百多個統計相關的單位落地應用。同時RPA與各個產品之間的銜接更加無縫,支持CoE、流程記錄及IDP產品,在SaaS化和支持場景上都有比較大的擴展。
王吉偉頻道:為什麼要發佈實在IPA這樣一款產品?出於哪些思考?
孫林君:RPA人人可用,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但我們做過很多調研發現,很多不管使用哪家廠商的RPA,因為各種原因放棄的非常多。
究其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因為RPA的使用門檻,沒有降低到真正人人可用的程度。在實在IPA之前,海內外所有RPA產品,都是先通過培訓把人培養成專家,學會使用幾百個組件和很多難懂晦澀的概念比如拾取、元素、變量等。
這些概念,對小白用户來説還是太難搞明白了。也有人由此斷言過:RPA做不到人人可用。
這也引發了我們的深度思考。
我們覺得RPA行業需要通過創新來變革,必須顛覆掉原有的專家模式,拋棄以“拖拉拽”為主的流程構建方式。我們通過智能化這條道路來思考這個問題的,而且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現階段也只能靠AI技術。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與不斷迭代優化,我們推出了全新的RPA流程構建新模式:用户每一個點擊和每一個動作,都由算法來理解和輔助完成。
從行業本質來看,RPA的興起是因為它的使用便捷性、低成本和近幾年智能化技術興起。RPA和AI在這方面找到了結合點:一方面,人們認為這將是一種人人可用的普惠技術或者產品;另一方面,人機協同是未來的工作模式的大趨勢。所以,人人可用和智能化的工作助理是剛需。
但是傳統RPA自身的一些能力瓶頸也非常明顯,比如過於依賴操作系統和應用,以及穩定性和交付成本對於RPA廠商規模化的制約等。所以,實在智能提出了“要突破行業天花板,才能實現RPA真正賦能千行百業”的願景。
但要實現這個願景依賴技術創新,需要升維思考。因此我們找到了“智能融合拾取解決底層拾取”的解決方案,通過智能屏幕語義理解技術,解決“像人一樣理解要操作的對象”的問題。基於此,向下突破人人可用的壁壘,向上突破數字員工大規模可靠應用的壁壘。
RPA機器人或者數字員工是一種非常好的商業模式,也是未來我們長期看好的市場。但是這些都需要構建在堅實的底層基礎之上,否則就是陷入高度同質化競爭,無法做大規模。
王吉偉頻道:為什麼説實在IPA模式顛覆了RPA的傳統模式?這對行業及用户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孫林君:我們認為這次的產品創新,是具有顛覆性的。原來整個行業的所有產品,都是圍繞“拖拉拽”構造流程來打造產品的。大家的思維被侷限了,都在這個基礎上搞人人可用的產品。
我們也在思考,為什麼客户面對“拖拉拽”的產品形態,依然有畏難情緒。大家的RPA產品功能越來越豐富,距離“人人可用”卻越來越遠。經過大量的調研與摸索,最終才發現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大家的產品底層邏輯就有問題。
要打破現有的思維框架,必須跳出來,顛覆掉它,要翻越用户必須瞭解的”拾取、組件、變量“的三座大山,於是就有了從“拖拉拽”到“點選用”的產品構思。
相信這是RPA行業面向“人人可用”邁進的一大步,這個產品在打磨過程中,有大量的小白用户試用過實在RPA新的IPA模式,評價基本都是能迅速上手,用起來有非常舒爽的感覺,真的能非常容易的用起來。
新產品出來之前,用户為了很好的應用RPA,需要相對比較資深的業務專家或者IT人員來構造流程。應用在組織內部,是“少數人構建,多數人應用”的模式。
有了新的IPA模式以後,普通的業務人員能夠輕鬆上手構建業務流程了,那麼RPA的普及率會上升很多,且能夠把很多碎片化的自動化應用無法滿足的問題解決掉。
對組織來説,可以更快速的形成”人+助手“的模式,應用超自動化的成本會降低,長遠看會提高人的生產效率。
關於技術
王吉偉頻道:要實現實在IPA這種更加簡單的“點選用”編排操作,有什麼技術難度?技術門檻高嗎?如何應對市場競爭?
孫林君:要在技術上顛覆掉原有的產品形態,需要從底層做徹底的大量的重構,這個代價是比較大的。
我們經過長時間的摸索,不斷地踩坑尋找最優解決方案和更優算法解決方案,一點一滴地實現了把複雜邏輯全部隱藏在產品內部的看起來非常簡單的流程編排模式。
為了實現這種模式,我們在產品底層的通信、頁面結構識別、頁面元素識別、元素智能定位、推薦算法、交互邏輯重構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能做到這些,得益於實在智能作為一家AI公司的AI基因。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們擁有足夠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創新能力。
同時我們更願意從行業未來發展的終局角度來思考其本質。距離問題最近的人,也就是最先解決問題的人。我們堅定的認為產品是表,技術是裏,不會用取巧的方式過分強調產品和商業模式。
技術門檻肯定是有的,而且不低。實在智能花了非常多的時間進行創新和打磨,才有了今天的產品形態。雖然產品形態是可以模仿的,但我們全球首發這一模式的RPA產品,便意味着我們足夠的先發優勢。
在實在智能的引領之下,後面採用同樣技術與模式的都是模仿者和跟隨者。
實在智能創新的腳步不會停止,我們會定期通過產品發佈會等方式對行業發聲,不斷推出更強大的新一代模式和產品,引領行業發展。我們相信從實在智能發佈新品開始,IPA取代RPA已經走進現實。
實在智能是RPA行業的後來者,進入這個賽道上時一些RPA公司的融資進程已經到了B、C輪。但僅用兩年多的時間,我們就完成了從跟隨到超越在到引領的進程。
實在智能的專利數和軟著數是行業內最多的,目前已擁有40項專利和200多項的軟著。從技術到產品再到服務,實在智能已經在行業內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產品迭代速度、技術創新能力以及永遠客户第一的服務理念,是實在智能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底氣。
王吉偉頻道:當代RPA的背後,都融合了很多AI技術。實在智能首發顛覆傳統RPA開發模式的IPA模式,是否意味着以AI起家的廠商具備先發優勢?其他廠商能否在短期內彌補這一優勢?
孫林君:我們認為一定是這樣的。RPA出現之後,中間有十幾年的時間一直不温不火,直到最近幾年才突然爆發了,這是有原因的。
進入到2018年,大家看到了RPA與AI結合的巨大空間,都在搞RPA+AI。RPA自身的侷限性絕對不容忽視,比如軟件控制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使用門檻高、使用方式抽象等,這些問題不能徹底解決,就無法達到客户的預期,終究會被拋棄。
但RPA與AI的結合,絕不是簡單的加法。通過實在IPA模式的RPA產品形態,相信大家已經能夠理解AI和RPA是如何具體結合的,並不是把AI技術和RPA簡單拼湊就能實現。
目前的實在IPA模式,是實在智能多年自研AI技術、模型及算法與全新架構RPA深度融合的產物。通過第三方提供的AI能力是無法做到的,也不可能滿足各個行業應用場景深度改造的需求。這就要求廠商們必須有自身的創新能力和AI自研能力,而成為一家擁有AI基因的公司並不是那麼容易。
關於“RPA人人可用”
王吉偉頻道: 為什麼要堅定不移地推動“RPA人人可用”?這款顛覆性產品的發佈,是否意味着實在智能正式進入C端市場?
孫林君:我們考慮問題,還是從本源來思考的。RPA不應該是一種只有少數人才能使用的技術,應該是人人可用的。從底層能力來説,傳統的RPA存在能力不足,需要用創新技術來增強。
RPA人人可用,如果還是用抽象的“拖拉拽”方式,對用户來説還是門檻過高了。這就讓“RPA人人可用”更像是口號,因此必須通過創新來突破,這也是我們進入這個賽道的使命。
“RPA人人可用”意味着更大的市場,無數不能被滿足的個性化需求會被激活。未來的RPA產品應該像office一樣成為白領的必備工具,RPA產品算是一種B端與C端同源的產品,二者相輔相成。新的IPA模式,應該是RPA邁向C端市場的真正的開始。
王吉偉頻道:有人説做To B業務的RPA面向C端是個偽命題,您是怎麼看的?面向C端的“RPA人人可用”能不能幫助實在智能拓展市場規模?
孫林君:To B產品越來越To C,是一個大趨勢。因為To B的產品也是給個人用的,用户在使用產品的時候也越來越關注用户體驗,這一點在我們的眾多客户身上體現得很明顯。有一個龐大的基礎用户羣體,對於產品的演進和迭代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於B端客户的轉化也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是否直接從C端用户賺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對實在智能來説,這是一個整體性的問題,説“RPA面向C端是個偽命題”顯然是看問題比較片面了。
實在智能的銷售是To B為主,但我們的社羣轉化還是蠻高的。隨着實在智能在行業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已經有了相當龐大的活躍用户羣體,且在快速增長中。“RPA人人可用”幫助我們拓展了市場規模,這個已經在我們獲取的眾多客户身上驗證了。
後記:“RPA人人可用”不再是一句口號
翻開以前的記錄,實在智能CEO孫林君曾在某採訪中表示,體驗好的產品並不意味着易用性好。
當時看到這句話,王吉偉頻道也在思考,還有什麼樣的RPA產品能夠做到更高的易用性呢?現在實在智能發佈了這款顛覆行業的IPA模式新品,在給予大家震撼的同時,也用這款產品印證了那句話。
而之所以敢説這句話,應該在於全新的IPA模式在當時便已呼之欲出。為了推出這款“大招”級產品,實在智能已經為之準備了多年。
早在進入RPA之前,他們就已經在探索屏幕融合拾取技術所包含的系列AI技術如何更好的與RPA融合,如何重構RPA形態,如何重塑RPA開發模式,如何實現真正的“RPA人人可用”。
雖然“RPA人人可用”的行業願景是由海外廠商提出的,但從不斷推陳出新的產品、技術與模式來看,國產RPA在踐行這個願景的進程中卻做得更好。國產RPA通過不斷探索以及各種全球首創的技術與模式,讓“RPA人人可用”進一步成為現實,讓“RPA人人可用”不再是一句口號。
實在智能用全新形態全新模式的產品告訴業內外,“RPA人人可用”是可以做到的。可以預見,自實在智能IPA開始,“點選用”替代“拖拉拽”的IPA模式將會成為RPA產品新趨勢,而實在智能則引領了這一場行業變革。
國產RPA,真正開啓了全球RPA行業創新與發展的領銜主演之路。
【王吉偉頻道,關注TMT與IoT,專注數字化轉型、業務流程自動化與R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