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佈式系統和高併發應用中,緩存與數據庫的一致性是一個核心挑戰。關於"先刪除緩存還是先更新數據庫"的問題,業界有深入研究和多種實踐方案。以下是綜合分析:
兩種策略對比
1. 先刪除緩存,再更新數據庫(Cache-Aside模式)
流程
- 刪除緩衝中的數據
- 更新數據庫中的新數據
優點
- 實現簡單直觀
- 確保後續讀取能獲取最新數據(因為緩存已刪除)
缺點 -
在併發讀寫時可能導致髒數據
- 線程A刪除緩存
- 線程B讀取緩存未命中,從數據庫讀取舊值
- 線程B將舊值寫入緩存
- 線程A更新數據庫
- 結果:緩存中是舊數據,數據庫是新數據
-
會放大"讀寫併發"導致的數據不一致問題
2. 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Write-Through模式)
流程:
- 更新數據庫中的新數據
- 刪除緩存中的舊數據
優點:
- 併發風險較低
- 即使刪除緩存失敗,下次讀取也能獲取正確數據
- 減少了緩存和數據庫不一致的時間窗口
- 數據庫作為持久層存儲,先更新可以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 實現簡單,不需要複雜分佈式事務
缺點: - 在極短時間內可能有髒讀(概率極低)
-
如果第二步刪除緩存失敗,會導致數據庫中的數據已更新,緩存還是舊數據
推薦方案和最佳實踐
採用"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原因如下:
-
出現不一致的概率極低,需要同時滿足:
- 緩存剛好過期
- 併發讀操作發生在數據庫更新後、緩存刪除前
- 即使出現不一致,持續時間也很短(直到下次緩存更新)
-
符合讀多寫少業務場景的性能需求:
- 大多數系統查詢遠多於更新
- 刪除緩存讓下一次查詢觸發緩存重建,可以保持數據新鮮
增強方案
對於嚴格要求一致性的場景,可考慮以下增強措施:
延遲雙刪策略
- 先刪除緩存
- 更新數據庫
-
延遲再刪除緩存(處理可能的髒讀)
偽代碼示例public void updateData(Date newData) { // 1. 刪除緩存 cache.delete(newData.getId()); // 2. 更新數據庫 dataabse.update(newData); // 3. 延遲雙刪 executor.schedule(() -> { cache.delete(newDate.getId()); }, 500, TimeUnit.MILLISECONDS); }為什麼不直接更新緩存?
大多數方案選擇刪除緩存而非更新緩存,原因包括:
- 操作複雜性:更新緩存需要先查出整個數據模型,反序列化,修改特定字段,再序列化後更新;直接刪除簡單高效;
- 併發問題:直接更新緩存在併發環境下更容易出現數據覆蓋、寫亂等問題,除非引入複雜同步機制,否則難以保證一致性;
- 性能考慮:數據庫可能頻繁寫,但查詢未必那麼頻繁;直接更新緩存會有大量無效寫操作,浪費網絡和內存資源。
不同場景下的選擇建議
- 讀多寫少場景:優先選擇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
- 寫多讀少場景:可直接考慮更新緩存(Write-Through模式)
- 強一致性要求場景:使用分佈式事務或2PC協議,結合延遲雙刪策略和重試機制
- 最終一致性場景:採用簡單的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配合消息隊列異步處理
總結
在大多數場景下,"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是最優的選擇,它能夠在性能和一致性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對於極高一致性要求的場景,可以通過延遲雙刪、消息隊列、分佈式鎖等機制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