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能測試,真的“過時”了嗎?
最近幾年,隨着大模型、AIGC、智能體等概念的火爆,有人開始質疑:傳統軟件測試,尤其是性能測試,是不是已經“邊緣化”了?
我們的答案是:恰恰相反,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無論是電商平台的秒殺系統、銀行核心交易鏈路,還是大模型推理服務的API網關,只要涉及高併發、低延遲、穩定性保障,性能測試就是不可繞過的“守門人”。而JMeter,作為開源、靈活、生態成熟的性能測試工具,依然是絕大多數團隊的首選。
但我們也發現:市面上的JMeter資料,要麼是零散的博客教程,要麼是隻講操作不講原理的“説明書”。缺少一本既能系統講透原理,又能手把手帶讀者完成真實項目閉環的實戰型圖書——這正是我們策劃這本書的初心。
二、這本書,到底“核心”在哪裏?
我和張永鬆老師,都是在一線摸爬滾打多年的性能測試專家。我們在寫作時反覆強調一個理念:“性能測試不是點點鼠標,而是工程思維的體現。”
因此,這本書的“核心”體現在三個維度:
1. 從理論到實戰的完整閉環
- 前兩章夯實性能測試基礎:指標、流程、場景設計;
- 中間章節深入JMeter元件體系,連BeanShell腳本、自定義取樣器這種“高階技能”都講透;
- 第9章用一個完整的電商秒殺系統案例,串起需求分析、腳本編寫、壓測執行、瓶頸定位、調優建議、報告撰寫全過程——這幾乎是教科書級的項目復現。
2. 不止於工具,更關注“人”的效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11章《大模型輔助性能測試》。這不是為了蹭熱點,而是真實探索:如何用AI生成測試腳本、構造複雜測試數據、甚至輔助分析性能瓶頸。我們編輯團隊在審稿時就深受啓發——未來的性能工程師,一定是“工具+AI+經驗”的複合體。
3. 細節控的福音:附錄即手冊
書末附錄整理了JMeter所有關鍵配置項,壓測時隨手翻閲,省去查文檔的時間。這種“為讀者省時間”的細節,在全書隨處可見。
三、我們為什麼堅持“案例驅動”?
在審稿過程中,我們和出版社編輯反覆打磨案例的真實性。比如第9章的秒殺系統,不僅模擬了商品查詢、下單、支付的混合場景,還考慮了緩存擊穿、數據庫鎖競爭、網絡抖動等典型問題。讀者學到的不是“理想化腳本”,而是能直接遷移到工作中的解決方案。
此外,書中所有代碼、配置、截圖均經過實機驗證,配套資源(源碼、PPT、答疑羣)也已上線。我們希望這本書不僅是“讀完就放”,而是能長期放在工位上,邊看邊敲的實戰伴侶。
四、適合誰讀?
- 剛入行的測試工程師:系統建立性能測試知識框架;
- 想進階的JMeter使用者:掌握BeanShell、自定義組件、複雜場景建模;
- 技術經理/架構師:理解性能瓶頸分析與調優思路;
- 高校師生:本書結構清晰、案例完整,適合作為軟件測試課程教材。
最後的話
作為作者,我們深知:一本好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講了多少“高深理論”,而在於它能否真正幫讀者解決問題。《JMeter核心技術、性能測試與性能分析》或許沒有炫目的概念,但它紮實、可靠、接地氣——就像性能測試本身一樣,沉默卻關鍵。

如果你正在性能測試的路上摸索,不妨翻開這本書,和兩位作者一起,把“壓測”這件事,做得更專業、更高效、更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