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驅動力
1.1. 技術持續進步的主要推動力來自那些原始的、與人性緊密相關的因素
-
1.1.1. 不論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應對危機,還是追求財富、逃避恐懼,技術發展的核心始終在於服務人性的需求
-
1.1.2. 只要人們有足夠的動力去研發和應用技術,技術便會應運而生,並得到推廣應用
1.2.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技術浪潮被真正遏制住
1.3. 事實上,技術領域的較量一直以來都是地緣政治的常態
1.4. 第二種驅動力則源於現有的全球研究生態系統
1.5. 第三種驅動力在於技術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以及對解決全球性社會挑戰的迫切需求
1.6. 還有一種不可忽視的驅動力—個體的自我追求
2. 民族自豪感
2.1. 1957年秋,世界首顆人造衞星斯普特尼克進入太空,標誌着人類太空探索的首次嘗試
2.2. 僅僅12年後,是美國,而非蘇聯,首次將人類成功送上月球
2.3. 中國
-
2.3.1. 在中國,圍棋不僅是一項遊戲,更承載着深厚的歷史底藴、特殊的文化情感和精妙的戰略佈局
-
2.3.2. 不僅侷限於人工智能,中國在清潔技術、生物科學等多個基礎技術領域也在飛速前進,其投資規模之大令人驚歎,已成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強國
-
2.3.3. 中國是全球首個在月球背面使探測器成功着陸的國家,這樣的壯舉尚無其他國家嘗試
-
2.3.4. 位於深圳的華大基因的DNA測序技術極其出色,它得到來自私人和國家的雙重支持
-
2.3.5. 中國已成功研製出超聲速導彈,這是一項美國認為尚需數年才能實現的技術
-
2.3.6. 在從6G(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到光伏等技術領域,中國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並孕育了騰訊、阿里巴巴、大疆、華為及字節跳動等科技巨頭
-
2.3.7. 量子計算是中國表現尤為突出的一個技術領域
-
2.3.7.1. 2016年,中國成功地將全球首顆量子衞星“墨子號”送入太空,這被視為構建新型且高度安全的通信基礎架構的重要一環
-
2.3.7.2. "墨子號”的成功發射僅僅是中國向創建黑客無法入侵的量子互聯網這一宏偉目標邁出的第一步
-
2.3.7.3. 中國在合肥投資超過100億美元,創建了“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
2.3.7.4. 合肥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打造出了一台速度比谷歌的突破性產品“懸鈴木”量子計算原型機還要快1014倍的量子計算機
-
2.3.8. 中國已在綠色能源、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方面領先於美國,未來幾年內,還有望在量子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取代美國的地位
2.4. 技術是“國之重器”,是某些國家能夠“稱雄世界”的關鍵因素
3. 軍備競賽
3.1. 技術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戰略資產
-
3.1.1. 與其説技術是外交政策的工具,不如説它是外交政策的驅動力
-
3.1.2. 21世紀的大國競爭,本質上是一場關於技術優勢的較量,誰能掌控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誰就能在這場競賽中佔據先機
-
3.1.3. 如今,科技企業和大學不再被單純視為中立的機構,它們已然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和推動力
3.2. 政府有能力約束社會內部的研究動力、私營企業的活動以及個人自發進行的技術革新
3.3. 政府卻無法迴避與地緣政治對手之間的激烈競爭
3.4. 假裝視而不見並不能解決問題
3.5. 從生物科學和人工智能(英國的強項)到機器人技術(德國、日本和韓國等國的專長),再到網絡安全(以色列在此領域尤為出色),各國在技術領域各有千秋
3.6. 軍事應用的需求也為日益發展的民用初創企業生態系統提供了越發強有力的支撐
3.7. 以大語言模型為例,目前它雖然仍被視為尖端科技,但已無太多神秘可言,更不涉及什麼國家機密
-
3.7.1. 算力或許是當前最大的瓶頸,但市場上已有眾多算力服務可供選擇
-
3.7.2.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和DNA合成技術也面臨着相似的情形
3.8. 中國擁有龐大的大語言模型,韓國在機器人技術方面擁有世界一流的優勢,各國政府正在制定並實施詳細的技術戰略,這些都已不是秘密
3.9. 在技術領域,軍備競賽已不再是新奇的説法,也不再是“自我實現預言”
- 3.9.1. 已然成為現實
3.10. 如今,技術就好比一支沒有指揮的管絃樂隊,大家自由演奏
- 3.10.1. 這一事實最終可能會成為21世紀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因素
3.11. 由恐懼引發的零和競爭觀念恐怕是推動技術升級的最為危險的因素了
4. 知識渴望自由
4.1. 純粹的好奇心、對真理的追求、開放的精神,以及以證據為基礎的同行評審,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科學技術研究的核心價值觀
-
4.1.1. 自18世紀和19世紀的科學革命及工業革命以來,人們不再將科學發現視作秘而不宣的珍寶,而是樂於在期刊、書籍、學術沙龍和公開講座中慷慨地分享這些發現
-
4.1.2. 專利制度的設立,更是在鼓勵知識探索和冒險的同時,為知識的共享提供了保障機制
-
4.1.3. 信息的廣泛傳播與獲取,已成為我們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
4.2. 開放性是科學技術領域的核心理念,它主張所有已知的知識都應當共享,所有的新發現都應當公開
- 4.2.1. 自由討論和信息公開分享構成了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石
4.3. 全球知識和技術開發的體系已經演變得如此龐大且開放,以至於我們幾乎無法對其進行引導、管理,更遑論在必要時將其關閉
4.4. 技術創新得以更快地傳播,影響更廣泛,帶來的變革甚至顛覆效應也更為顯著
4.5. 開放性理念已深植於研究文化之中
- 4.5.1. 在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的界限日益模糊,這使得開放獲取成為這些領域的默認文化
4.6. 在技術發展領域,發表和分享的重要性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被低估了
-
4.6.1. 學術預印服務器則讓研究人員能夠在無須經過任何審查或過濾機制的情況下,快速上傳他們的研究成果
-
4.6.2. 許多專注於特定學科領域的預印服務平台,如生物科學領域的bioRxiv,也在積極推廣這種學術共享模式
-
4.6.3. 現在,世界上海量的科學和技術論文,要麼可以在開放網絡上直接查閲,要麼通過簡單的機構賬號登錄即可訪問
-
4.6.4. 跨境資助與合作成為常態,許多項目有數百名自由分享信息的研究人員,且大量前沿技術教程和課程可輕鬆在網上獲取
-
4.6.5. 研究成果將在arXiv等平台發佈,代碼和數據會在GitHub等平台共享
4.7. 開放性的必然趨勢加上海量易獲取的研究資料,意味着未來研究將受到一系列深層次、多元化的激勵因素驅動
- 4.7.1. 這個錯綜複雜的激勵體系是任何人都無法完全掌控的
4.8. 預測科學前沿的任何東西都極具挑戰性
-
4.8.1. 有些研究領域可能會停滯數十年,然後在短短几個月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4.8.2. 科學前沿的不確定性—在這片充滿未知的領域,沒有什麼是絕對的
4.9. 即使在硬件領域,人工智能的發展軌跡也充滿了不可預測性
-
4.9.1. 如今構成現代人工智能基礎硬件核心的GPU,其初衷僅僅是增強電腦遊戲的圖形逼真度
-
4.9.2. 技術的通用性在這裏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原本為打造絢麗圖形而研發的快速並行處理技術,意外地成了訓練深度神經網絡的理想之選
-
4.9.3. 由於對遊戲逼真效果的不斷追求,諸如英偉達等公司不惜投入巨資研發更出色的硬件,而這些硬件後來竟然與機器學習領域的硬件需求不謀而合
4.10. 科學技術研究充滿了天然的不確定性、極度的開放性和迅猛的發展潛力
- 4.10.1. 主導或控制科學技術研究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4.11. 如今的世界日益迎合人們的好奇心、分享欲與研究熱情,其發展之快前所未有
- 4.11.1. 現代研究的本質與技術遏制是相悖的,同時,人類對利潤的追求和慾望也與技術遏制背道而馳
5. 商機
5.1. 為了適應火車的時刻表,英國開始採用統一的標準時間
5.2. 鐵路的崛起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人類追求商業利潤是必然的
5.3.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裏,從有線電話到高帶寬互聯網,每一項重大技術的推廣都伴隨着類似的“狂熱期”
- 5.3.1. 雖然繁榮總是短暫的,但人類的投機本能推動了技術的持久變革,為技術的長遠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
5.4. 科學只有在轉化為實用且受歡迎的產品時,才能真正實現廣泛傳播
- 5.4.1. 科技的誕生多是受利潤驅使的
5.5. 利潤,也許是最持久、最根深蒂固、最普遍的驅動力
-
5.5.1. 激勵了中國企業家為全新設計的手機研發新的模具
-
5.5.2. 驅使了荷蘭農民在北海的涼爽氣候中探索全年種植西紅柿的機器人技術和温室技術
-
5.5.3. 指引了硅谷的精明投資者向初出茅廬的創業者慷慨投資數百萬美元
5.6. 利潤的潛力根植於一個更為持久和穩定的基礎—原始需求
-
5.6.1. 技術都在助力於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技術的創造者也因此獲得回報
-
5.6.2. 人類需求和慾望的多樣性,以及由此產生的無數商機,是推動技術進步的核心力量
-
5.6.3. 它們在未來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5.7. 技術已經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先創造財富,然後將這些財富重新投入新的技術研發中,而這一切則不斷提高生活水平
5.8. 幾乎我們周圍所有的事物都是人類智慧的產物
- 5.8.1. 我們周圍的許多事物,實際上都是由人類追求金錢利益的智慧驅動的
5.9. 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代表着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機遇
- 5.9.1. 將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消費選擇和潛在的利潤源泉
5.10. 一旦這些創新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其他企業就面臨選擇:要麼採納同樣的創新、尋求更先進的突破或轉變業務重點,要麼喪失市場份額,甚至走向破產
- 5.10.1. 對科技企業來説,這種競爭邏輯尤為簡單和殘酷:要麼創新並引領技術潮流,要麼被市場無情淘汰
5.11. 在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科技是佔比最大的單一板塊,達到了26%
5.12. 數千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資金正涌入無數的初創企業
5.13. 大語言模型使人工智能系統能夠用流暢的自然語言與我們開展有用的對話
5.14. 智能的價值幾乎無可比擬
-
5.14.1. 智能是世界經濟的源泉,也是世界經濟的引領者、構建者和推動者
-
5.14.2. 越是擴大智能的範圍和特性,我們就越有望實現更多的經濟增長
-
5.14.3.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它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還可能推動經濟增長率的永久性提升
-
5.14.4. 從長遠角度看,人工智能有望成為迄今為止最有價值的技術
-
5.14.5. 當它與合成生物學、機器人技術等領域的潛力結合時,其價值將更加不可估量
6. 全球性挑戰
6.1.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中,解決自己與家人的温飽問題一直是人們面臨的主要挑戰
6.2. 1798年,托馬斯·馬爾薩斯指出,人口的快速增長將很快超出農業的承載能力,最終導致社會崩潰
6.3. 儘管解決全世界人口的温飽問題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正是這種迫切的需求推動了科技的持續進步,併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富足
6.4. 技術在人類應對當前和未來的各種不可避免的挑戰時,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 6.4.1. 我們不懈追求新技術,包括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不只是因為我們想擁有它們,更因為我們從根本上需要它們
6.5. 從淡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到生物多樣性的急劇減少,人類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破壞生物圈的界限
6.6. 目前,在飛機或集裝箱船等主要以烴類能源為動力的應用中,由於烴類能源的高能量密度難以被其他能源複製,因此尚難找到完美的替代能源
-
6.6.1. 生產一輛電動汽車約需開採225噸不可再生的原材料
-
6.6.2. 一個普通的西紅柿在生長過程中竟需要消耗相當於5湯匙油的能源
-
6.6.3. 要想將全球變暖控制在2℃以內,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就是不可或缺的
6.7. 技術能夠而且將不斷改善人類生活,幫助人類解決問題
- 6.7.1. 將成為我們預測未來的得力助手,無論是預測野火可能襲擊的地區,還是利用公共數據集來追蹤森林砍伐情況
6.8. 單靠技術本身並不足以解決所有難題
- 6.8.1. 技術的創造、使用、所有權和管理方式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6.9. 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將為數十億人帶來更便捷、更健康、更高效、更愉悦的生活方式,將幫助我們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減少困擾,並拯救無數生命
7. 個體自我追求
7.1. 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也是凡人
- 7.1.1. 他們渴望地位、成功和聲望,希望成為創新者和佼佼者,並獲得他人的認可
7.2. 推動技術進步的往往不僅僅是國家的需要或股東的要求,更多時候是個人的內心驅動力,無論是出於高尚的追求還是零和博弈的競爭
7.3. 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和科學已然深植於當今世界,成為其重要的特徵
7.4. 在過去,信息傳播速度有限,人們往往需要數十年才能逐漸認識到新技術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
7.4.1. 在如今的時代,信息的保密性已不復存在,所有一切都在被快速地複製、迭代和改進
-
7.4.2. 技術這一不可或缺的龐大系統已深入人類生活、社會和經濟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