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數組核心操作學習筆記(結合Scratch列表對比)
一、數組基礎概念與定義
1. 數組與Scratch列表的關聯
C++中的數組與Scratch中的列表功能一致,均用於存儲多個同類型數據,可實現數據的批量管理。
2. 數組定義格式
- 核心格式:成員類型 + 空格 + 數組名稱 + [數組容量] + 分號
- 示例:
int score[20];表示定義一個名為score、可存儲20個整數的數組(存儲學生成績) - 輔助變量:定義整數變量
s,用於統計數組中所有元素的總和
二、數組下標特性
1. 下標起始差異
- Scratch列表的下標從1開始
- C++及其他編程語言的數組下標從0開始
2. 最大下標計算
- 數組最大下標 = 數組容量 - 1
- 示例:容量為20的數組,下標範圍是0-19,共20個存儲位置
三、數組的賦值與取值
1. 賦值方法
- 格式:數組名稱[下標] = 具體數值
- 示例:
score[0] = 98;(給0號位賦值98)、score[1] = 64;(給1號位賦值64) - 注意:需為需要使用的下標逐一賦值,未賦值的位置數據不受控(可能為-1或隨機數值)
2. 取值方法
- 直接取值:通過
數組名稱[下標]獲取對應位置數據,可直接打印輸出 - 賦值取值:定義變量接收數組元素值,示例:
int a = score[1];(將1號位數據賦值給變量a)
四、數組遍歷
- 核心邏輯:利用循環獲取數組所有下標,依次訪問每個位置的元素
- 作用:實現數組所有元素的批量輸出,為後續求和、求最值等操作奠定基礎
- 示例:通過循環遍歷0-19下標,可打印輸出score數組中所有20個元素
五、數組元素求和
- 核心思路:通過遍歷數組,將每個元素的值累加至輔助變量
s - 操作步驟:初始化
s = 0,遍歷數組時執行s = s + 數組名稱[下標],循環結束後s即為總和
六、數組最值計算(最大值Max、最小值Min)
1. 核心算法(源自Scratch圖形化邏輯)
- 初始化:將數組第一個元素(0號位)的值賦值給Max和Min
- 遍歷對比:從數組1號位開始遍歷,依次將每個元素與Max、Min對比
- 若元素大於Max,更新Max為該元素
- 若元素小於Min,更新Min為該元素
- 注意:可在同一循環中完成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計算,無需重複遍歷
2. 變量定義
- 定義專門變量存儲最值:
int Max;(存儲最大值)、int min;(存儲最小值)
七、數組元素查找
1. 查找邏輯
- 定義查找關鍵詞變量
key,賦值為目標查找數據(示例:key = 99;) - 遍歷數組,對比每個元素與
key是否相等 - 若找到匹配元素,記錄其下標;若未找到,將下標默認設為-1(避免與0號下標混淆)
2. 注意事項
- 下標默認值不可設為0,因0是有效下標,會導致查找結果混淆
- 可動態修改
key的值,實現不同目標數據的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