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國長視頻行業在經歷了多年的燒錢大戰後,正式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就在這樣一個行業整體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優酷卻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成績單,今年上半年,憑藉《難哄》《藏海傳》《以法之名》等多部大劇的熱播,優酷APP用户規模增幅6%超過長視頻行業整體增幅8倍以上,增速位居長視頻APP榜首。
這一數據出自《2025H1中國移動互聯網流量半年報告》。,在行業整體用户增長見頂的背景下顯得尤為亮眼。與此同時,優酷高調啓動“國漫出海戰略”,宣佈未來三年投入50億元推動中國動畫走向全球,立志讓中國動畫成為全球年輕人的文化符號。
然而,流量增長的背後,是優酷仍然未能擺脱常年虧損的窘境。據阿里財報顯示,數字媒體及娛樂分部經調整EBITA仍虧損12.3億元。儘管虧損幅度收窄,但在競爭對手騰訊視頻已連續四個季度盈利、愛奇藝實現穩定盈利的對照下,優酷的“流量繁榮”顯得格外刺眼。
困在“阿里生態”裏的增長
優酷今年上半年的流量數據,其實反映了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用户規模在漲,但平台賺錢依然很難。
必須得承認,背靠阿里巴巴這棵大樹,優酷確實有不少先天優勢。不管是資金支持、阿里雲的技術賦能,還是跟淘票票、大麥這些阿里文娛生態裏的小夥伴聯動,都讓它比很多平台站得更穩。特別是在技術這塊,阿里雲的算力幫它在視頻編碼、內容分發和AI推薦上保持了不錯的競爭力。再加上最近優酷在國漫領域持續發力,也確實吸引了不少年輕用户。
但問題也同樣明顯。雖然流量增速挺亮眼,可賺錢的速度卻沒跟上。作為長視頻平台,它在版權採購,尤其是體育版權,和自制內容上投入巨大;同時為了維持用户增長和市場份額,營銷和會員補貼也一直沒停過。這就導致了一個尷尬的局面:用户是多了,但賺來的錢大部分都被內容和運營成本吃掉了,陷入了這個行業常見的“只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更關鍵的是,優酷所依賴的“阿里生態賦能”,到現在還沒能形成一個穩定、能自我循環的商業閉環。在引流方面,雖然理論上能通過支付寶、淘寶這些超級APP導流,但實際轉化效果遠不如騰訊視頻和微信、QQ之間那種天然聯動,外部流量引進來成本很高。數據顯示,優酷用户的平均觀看時長和會員平均花費,仍然明顯低於愛奇藝和騰訊視頻。
這意味着什麼呢?説明很多用户可能是跟着某部爆款來的,屬於“哪兒有劇看哪兒”,內容一完結人就走了,平台忠誠度和付費意願都還不夠強。其次,為了搶流量,優酷在內容上的投入也非常大。尤其在國漫這類熱門賽道,要想跟B站競爭,就得花更高價錢去搶IP、搶團隊,成本上去了,利潤空間自然就被壓縮了。
長視頻進入“分眾時代”
如今中國的長視頻市場,早就不是當年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三國殺”的局面了,而是進入了一個更復雜、更細分的立體競爭階段。各類平台根據自身特色,從內容、社區到商業模式,都做出了差異化,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是在對優酷進行精準的“降維打擊”。
首先是以騰訊視頻、愛奇藝為代表的“版權+自制”雙輪驅動派。雖然增速不一定比優酷快,但商業模式更健康、內容品牌也更穩。騰訊視頻手握《三體2》《慶餘年2》這樣的超級IP,還能跟微信、遊戲打通聯動,不僅在用户規模上有優勢,也讓會員更願意持續付費。愛奇藝則靠“迷霧劇場”這類懸疑品牌站穩腳跟,加上精細的會員運營,大幅減少了虧損,也把“高品質懸疑”的標籤牢牢貼在了自己身上。
另一類不容小覷的對手,是B站和芒果TV這種“特色型選手”。B站靠的是強大的社區氛圍、活躍的UP主生態和獨有的彈幕文化,讓用户有很強的歸屬感。“大會員”價值不只在於看正版影視,更在於融入整個社區,這種體驗,優酷光靠內容是給不了的。芒果TV則背靠湖南廣電,自制能力強、成本控制得好,像《乘風破浪的姐姐》《密室大逃脱》這樣的綜藝一季接一季地火,主要靠廣告就能穩定賺錢。也證明了一點:不跟巨頭硬拼規模,靠精準定位和特色生態,一樣能活得不錯。
此外,抖音、快手這類短視頻平台,雖然不做長視頻,卻像在收一種無形的“時長税”。內容短、節奏快,再加上強大的算法推薦,不斷搶走用户的娛樂時間,間接推高了所有長視頻平台的獲客成本和用户留存難度。對優酷來説,這不只是同行競爭,更是面對整個用户習慣變遷的大環境挑戰。
國漫、AI賦能新航道
面對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壓力,以阿里文娛集團總裁、優酷總裁樊路遠為首的管理團隊,正在努力尋找突破口。
樊路遠是阿里的一位“老兵”,之前成功打造了支付寶的“快捷支付”。現在他被調到文娛板塊,大家普遍認為,他是要用互聯網平台那套運營思路來重整內容行業。最近優酷主推的兩個方向;“國漫出海”和“AI賦能內容生產”,就是他們尋求突圍的實際動作。
在“國漫出海”方面,優酷和海外平台合作,把一批優質的國產動漫推廣到日本、東南亞等地的主流媒體。這步棋走得不錯,既順應了文化自信的大趨勢,也有助於開拓新的市場。不過,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是有很大差距。國漫要想在日本這樣的動漫強國真正形成影響力,而不只是刷個存在感,關鍵還得看內容夠不夠硬、製作精不精。
而在“AI賦能”這一塊,優酷提出要用AI技術來輔助劇本評估、預測流量、優化推薦,甚至參與動畫製作,目標是提高內容生產和運營的效率。這確實是行業大趨勢,但技術強不等於市場贏。AI目前主要還是工具,能提升效率,但很難替代核心的創意和藝術表達。
更何況,現在愛奇藝、騰訊視頻也都在大力投入AI,B站同樣在用AI優化內容分發。優酷要想靠阿里的技術底子,做出別人難以複製的AI應用場景,才能真正把“技術投入”變成“內容競爭力”。
説到底,內容生態可能是優酷目前最頭疼、也最難補上的一課。雖然他們提出要堅持“內容長期主義”,但和競爭對手一比,優酷的內容體系還是顯得有點雜,缺少特別鮮明的品牌標籤。
讓一個好IP“更值錢”
面對結構性的挑戰,優酷確實需要一場徹底的自我革新,不能再只做“平台的運營”,而要真正轉向“生態的構建”。
首先,內容上要構建多元矩陣,不能只押注在單一品類。優酷在國漫上有優勢,這當然要繼續保持,但同時也要加大對現實題材、懸疑推理這類大眾品類的投入。可以學學愛奇藝“迷霧劇場”那種打法,把同類內容打包成劇場,形成持續穩定的內容輸出。另外,也別把所有資源都砸在少數S+大項目上,多關注一些中型體量的作品,這樣才能讓內容生態更健康、更可持續。
其次,流量上要平衡內外,不能過度依賴阿里生態。現在優酷流量增長勢頭不錯,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加強品牌自身的營銷能力。比如多和非阿里系的手機品牌、電視廠商合作,擴大終端覆蓋。同時也要優化內容在微信、抖音這些外部平台的傳播路徑,提升在站外的聲量,真正打破“阿里生態孤島”的局面。
最後,商業模式也要創新,把IP價值充分釋放出來。優酷可以藉助阿里內部的電商資源,把熱門內容轉化成衍生品,打通從“看”到“買”的路徑。這方面不妨參考迪士尼的IP運營思路,組建專門團隊做衍生開發。另外,互動視頻、雲遊戲這些新形態也值得嘗試,可以跟阿里雲、達摩院這些技術團隊協作,一起打造下一代視頻體驗。
優酷的困境,也是所有背靠巨頭的垂直平台的共同挑戰:如何在享受生態賦能的同時,保持獨立發展的能力?如何在巨頭的戰略棋盤上,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當優酷能夠不依賴88VIP也能獲得用户增長,不依靠國漫單一品類也能持續產出爆款,才能真正從阿里大文娛的“孤島”突圍,成為中國長視頻行業真正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