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

詳情 返回 返回

詳解CommonsChunkPlugin的配置和用法 - 動態 詳情

簡介

CommonsChunkPlugin主要是用來提取第三方庫和公共模塊,避免首屏加載的bundle文件或者按需加載的bundle文件體積過大,從而導致加載時間過長,着實是優化的一把利器。

先來説一下各種教程以及文檔中CommonsChunkPlugin提及到chunk有哪幾種,主要有以下三種:

  1. webpack當中配置的入口文件(entry)是chunk,可以理解為entry chunk
  2. 入口文件以及它的依賴文件通過code split(代碼分割)出來的也是chunk,可以理解為children chunk
  3. 通過CommonsChunkPlugin創建出來的文件也是chunk,可以理解為commons chunk

CommonsChunkPlugin可配置的屬性

  • name:可以是已經存在的chunk(一般指入口文件)對應的name,那麼就會把公共模塊代碼合併到這個chunk上;否則,會創建名字為name的commons chunk進行合併
  • filename:指定commons chunk的文件名
  • chunks:指定source chunk,即指定從哪些chunk當中去找公共模塊,省略該選項的時候,默認就是entry chunks
  • minChunks:既可以是數字,也可以是函數,還可以是Infinity,具體用法和區別下面會説

children和async屬於異步中的應用,放在了最後講解。

可能這麼説,大家會雲裏霧裏,下面用demo來檢驗上面的屬性。

實戰應用

以下幾個demo主要是測試以下幾種情況:

  • 不分離出第三方庫和自定義公共模塊
  • 分離出第三方庫、自定義公共模塊、webpack運行文件,但它們在同一個文件中
  • 單獨分離第三方庫、自定義公共模塊、webpack運行文件,各自在不同文件

不分離出第三方庫和自定義公共模塊

項目初始結構,後面打包後會生成dist目錄:

image

src目錄下各個文件內容都很簡潔的,如下:

common.js
export const common = 'common file';

first.js
import {common} from './common';
import $ from 'jquery';
console.log($,`first  ${common}`);

second.js
import {common} from './common';
import $ from 'jquery';
console.log($,`second ${common}`);

package.json文件:

{
  "name": "test",
  "version": "1.0.0",
  "description": "",
  "main": "index.js",
  "scripts": {
    "test": "echo \"Error: no test specified\" && exit 1",
    "build": "rimraf dist && webpack"
  },
  "author": "",
  "license": "ISC",
  "devDependencies": {
    "rimraf": "^2.6.2",
    "webpack": "^3.10.0",
    "webpack-dev-server": "^2.10.1"
  },
  "dependencies": {
    "jquery": "^3.2.1"
  }
}

webpack.config.j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config = {
    entry: {
        first: './src/first.js',
        second: './src/second.js'
    },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dist'),
        filename: '[name].js'
    },
}

module.exports = config;

接着在命令行npm run build,此時項目中多了dist目錄:

image

再來查看一下命令行中webpack的打包信息:

image

查看first.js和second.js,會發現共同引用的common.js文件和jquery都被打包進去了,這肯定不合理,公共模塊重複打包,體積過大。

分離出第三方庫、自定義公共模塊、webpack運行文件

這時候修改webpack.config.js新增一個入口文件vendor和CommonsChunkPlugin插件進行公共模塊的提取: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packagejson = require("./package.json");

const config = {
    entry: {
        first: './src/first.js',
        second: './src/second.js',
        vendor: Object.keys(packagejson.dependencies)//獲取生產環境依賴的庫
    },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dist'),
        filename: '[name].js'
    },
    plugins: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vendor',
            filename: '[name].js'
        }),
    ]
}

module.exports = config;

查看dist目錄下,新增了一個vendor.js的文件:

image

再來查看一下命令行中webpack的打包信息:

image

通過查看vendor.js文件,發現first.js和second.js文件中依賴的jquery和common.js都被打包進vendor.js中,同時還有webpack的運行文件。總的來説,我們初步的目的達到,提取公共模塊,但是它們都在同一個文件中。

到這裏,肯定有人希望自家的vendor.js純白無瑕,只包含第三方庫,不包含自定義的公共模塊和webpack運行文件,又或者希望包含第三方庫和公共模塊,不包含webpack運行文件。

其實,這種想法是對,特別是分離出webpack運行文件,因為每次打包webpack運行文件都會變,如果你不分離出webpack運行文件,每次打包生成vendor.js對應的哈希值都會變化,導致vendor.js改變,但實際上你的第三方庫其實是沒有變,然而瀏覽器會認為你原來緩存的vendor.js就失效,要重新去服務器中獲取,其實只是webpack運行文件變化而已,就要人家重新加載,好冤啊~

OK,接下來就針對這種情況來測試。

單獨分離出第三方庫、自定義公共模塊、webpack運行文件

這裏我們分兩步走:

  1. 先單獨抽離出webpack運行文件
  2. 接着單獨抽離第三方庫和自定義公共模塊,這裏利用minChunks有兩種方法可以完成,往後看就知道了

1、抽離webpack運行文件

先來抽離webpack運行文件,修改webpack配置文件:

plugins: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vendor','runtime'],
            filename: '[name].js'
        }),
    ]

其實上面這段代碼,等價於下面這段:

 plugins: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vendor',
            filename: '[name].js'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runtime',
            filename: '[name].js',
            chunks: ['vendor']
        }),
    ]

上面兩段抽離webpack運行文件代碼的意思是創建一個名為runtime的commons chunk進行webpack運行文件的抽離,其中source chunks是vendor.js。

查看dist目錄下,新增了一個runtime.js的文件,其實就是webpack的運行文件:

image

再來查看一下命令行中webpack的打包信息,你會發現vendor.js的體積已經減小,説明已經把webpack運行文件提取出來了:

image

可是,vendor.js中還有自定義的公共模塊common.js,人家只想vendor.js擁有項目依賴的第三方庫而已(這裏是jquery),這個時候把minChunks這個屬性引進來。

minChunks可以設置為數字、函數和Infinity,默認值是2,並不是官方文檔説的入口文件的數量,下面解釋下minChunks含義:

  • 數字:模塊被多少個chunk公共引用才被抽取出來成為commons chunk
  • 函數:接受 (module, count) 兩個參數,返回一個布爾值,你可以在函數內進行你規定好的邏輯來決定某個模塊是否提取成為commons chunk
  • Infinity:只有當入口文件(entry chunks) >= 3 才生效,用來在第三方庫中分離自定義的公共模塊

2、抽離第三方庫和自定義公共模塊

要在vendor.js中把第三方庫單獨抽離出來,上面也説到了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minChunks設為Infinity,修改webpack配置文件如下:

plugins: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vendor','runtime'],
            filename: '[name].js',
            minChunks: Infinity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common',
            filename: '[name].js',
            chunks: ['first','second']//從first.js和second.js中抽取commons chunk
        }),
    ]

查看dist目錄下,新增了一個common.js的文件:

image

再來查看一下命令行中webpack的打包信息,自定義的公共模塊分離出來:

image

這時候的vendor.js就純白無瑕,只包含第三方庫文件,common.js就是自定義的公共模塊,runtime.js就是webpack的運行文件。

第二種方法把它們分離開來,就是利用minChunks作為函數的時候,説一下minChunks作為函數兩個參數的含義:

  • module:當前chunk及其包含的模塊
  • count:當前chunk及其包含的模塊被引用的次數

minChunks作為函數會遍歷每一個入口文件及其依賴的模塊,返回一個布爾值,為true代表當前正在處理的文件(module.resource)合併到commons chunk中,為false則不合並。

繼續修改我們的webpack配置文件,把vendor入口文件註釋掉,用minChunks作為函數實現vendor只包含第三方庫,達到和上面一樣的效果:

const config = {
    entry: {
        first: './src/first.js',
        second: './src/second.js',
        //vendor: Object.keys(packagejson.dependencies)//獲取生產環境依賴的庫
    },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dist'),
        filename: '[name].js'
    },
     plugins: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vendor',
            filename: '[name].js',
            minChunks: function (module,count) {
                console.log(module.resource,`引用次數${count}`);
                //"有正在處理文件" + "這個文件是 .js 後綴" + "這個文件是在 node_modules 中"
                return (
                    module.resource &&
                    /\.js$/.test(module.resource) &&
                    module.resource.indexOf(path.join(__dirname, './node_modules')) === 0
                )
            }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runtime',
            filename: '[name].js',
            chunks: ['vendor']
        }),
    ]
}

上面的代碼其實就是生成一個叫做vendor的commons chunk,那麼有哪些模塊會被加入到vendor中呢?就對入口文件及其依賴的模塊進行遍歷,如果該模塊是js文件並且在node_modules中,就會加入到vendor當中,其實這也是一種讓vendor只保留第三方庫的辦法。

再來查看一下命令行中webpack的打包信息:

image

你會發現,和上面minChunks設為Infinity的結果是一致的。

children和async屬性

這兩個屬性主要是在code split(代碼分割)和異步加載當中應用。

  • children

    • 指定為true的時候,就代表source chunks是通過entry chunks(入口文件)進行code split出來的children chunks
    • children和chunks不能同時設置,因為它們都是指定source chunks的
    • children 可以用來把 entry chunk 創建的 children chunks 的共用模塊合併到自身,但這會導致初始加載時間較長
  • async:即解決children:true時合併到entry chunks自身時初始加載時間過長的問題。async設為true時,commons chunk 將不會合併到自身,而是使用一個新的異步的commons chunk。當這個children chunk 被下載時,自動並行下載該commons chunk

修改webpack配置文件,增加chunkFilename,如下:

 output: {
        ...........
        chunkFilename: "[name].[hash:5].chunk.js",
    },
plugins: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vendor','runtime'],
        filename: '[name].js',
        minChunks: Infinity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children: true,
        async: 'children-async'
    })
]

chunkFilename用來指定異步加載的模塊名字,異步加載模塊中的共同引用到的模塊就會被合併到async中指定名字,上面就是children-async。

修改成異步截圖出來太麻煩了,就簡單説明一下:first和second是異步加載模塊,同時它們共同引用了common.js這個模塊,如果你不設置這一步: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children: true,
        async: 'children-async'
    })

那麼共同引用的common.js都被打包進各自的模塊當中,就重複打包了。

OK,你設置之後,也得看children的臉色怎麼來劃分:

  • children為true,共同引用的模塊就會被打包合併到名為children-async的公共模塊,當你懶加載first或者second的時候並行加載這和children-async公共模塊
  • children為false,共同引用的模塊就會被打包到首屏加載的app.bundle當中,這就會導致首屏加載過長了,而且也不要用到,所以最好還是設為true

瀏覽器緩存的實現

先來説一下哈希值的不同:

  • hash 是 build-specific ,即每次編譯都不同——適用於開發階段
  • chunkhash 是 chunk-specific,是根據每個 chunk 的內容計算出的 hash——適用於生產

所以,在生產環境,要把文件名改成'[name].[chunkhash]',最大限度的利用瀏覽器緩存。

最後,寫這篇文章,自己測試了很多demo,當然不可能全部貼上,但還是希望自己多動手測試以下,真的坑中帶坑。

也參考了很多文章:

  • https://github.com/creeperyan...
  • https://segmentfault.com/q/10...
  • https://segmentfault.com/q/10...
  • https://www.jianshu.com/p/2b8...

打個廣告

2022年,央企天翼雲前端團隊 FEX 放出HC了,多種技術棧 Vue,Flutter, Electron,Node 等你來炫。加入我們,一起解鎖特大央企的專屬福利。

內推郵箱:yanglx@chinatelecom.cn

崗位職責

1 、根據需求進行大前端類項目開發,提升產品用户體驗;

2 、結合產品,持續優化開發流程,開發和優化前端效率工具;

3 、拓展前端技術落地包括但不限於 Node、electron 、flutter 、PWA 等。

崗位要求

1 、全日制統招本科及以上學歷,計算機類專業優先;

2 、至少兩年前端工作經驗;

3 、熟練運用 HTML 、CSS 、JavaScript 構建高性能的 web 應用程序;

4、 熟悉 Vue 、React 等主流前端框架的應用和原理,具備自主開發和維護前端業務組件框架的能力;

5 、熟悉 ES6 新特性,瞭解 Webpack 等構建工具的配置和使用;熟悉 B/S 系統開發,對可用性、可訪問性等有自己的理解和實踐經驗;

6 、對前端技術發展有足夠的敏鋭性,有 Node 、electron 、flutter 等項目開發經驗優先;

7 、誠實守信、作風踏實嚴謹、責任心強,具備良好團隊協作能力精神,學習能力強,善於解決複雜問題;

優勢

與當下最有前景的雲核心技術零距離接觸

參與概念性的神奇產品開發

產品形態眾多,不擔心你的才智無用武之地

央企正編非外包,以打造強大的國家云為目標,遠離PUA,內卷、焦慮。。。

有完善的工會幫你思考福利、人文關懷。。。

Add a new 評論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