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對《1.5 數據流通安全治理中的制度與技術問題》課程內容的學習筆記總結:
一、數據治理的演進與數據要素化
- 信息化階段:數據依附於業務系統,價值未獨立。
- 業務整合階段:數據成為獨立資產,實現跨系統整合與協同。
- 跨主體協同階段:數據突破主體邊界,面臨信任、收益、責任、風險等問題。
- 要素化流通階段:數據成為可規模化流通的“要素”,涉及更多主體和更復雜關係。
二、數據流通安全治理的基本問題
1. 場景化視角
- 個人數據:授權、匿名化、脱敏的合規性與操作性挑戰。
- 公共數據:安全責任劃分、行政與市場銜接、監管標準不一。
- 企業數據:互信機制、收益分配、激勵供數。
2. 操作性視角
- 主體:責任界定困難,追溯複雜。
- 客體:數據分類分級不明確,隱私保護複雜。
- 過程:溯源取證難,監管成本高。
3. 經濟學視角
- 風險與收益錯配:源頭擔責多,末端收益多,動力不足。
- 不穩定的預期:安全責任邊界模糊,影響供數意願。
4. 技術視角
- AI技術:加劇數據需求,帶來新安全挑戰。
- 數據技術:區塊鏈、隱私計算、可信數據空間等提供支持,但技術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三、數據流通安全治理的重點內容
1. 主體協調
- 信任建立:制度、市場、技術多方手段。
- 責任界定:明確安全責任邊界,穩定預期。
2. 客體管控
- 構建標準化流通載體,降低信任成本。
- 通過衍生數據隔離風險與責任。
3. 過程監管
- 協同共治:多方參與,共建安全生態。
- 技術監管:監測、審計、沙盒等新工具。
4. 跨域協同
- 實現數據、編目、授權、管控四類聯通。
- 技術、標準、平台協同建設。
5. 第三方專業服務
- 數據保險、溯源鑑定等服務界定風險邊界。
- 市場機制激勵技術進步。
四、國家數據基礎設施(NDI)
- 是制度與技術落地的重要載體。
- 目標:支持高效、合規的數據要素流通。
- 構成:硬件、軟件、算法、標準、機制等一體化體系。
五、總結
- 數據要素流通是數據價值釋放的關鍵。
- 安全治理需制度、技術、市場協同推進。
- 重點在於主體信任、客體管控、過程監管、跨域協同與專業服務。
- 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為治理提供基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