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記性,不如寫文檔。
【一】
最近三年隨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伴隨一個非常熱點的現象。
AI知識庫成了產品級的文檔,把AI相關的各種知識做成體系化的教程,會有大量的關注者,然後圍繞知識庫和用户羣體,再設計各種附加的業務。
做體系化的文檔,過去更多是在組織規範的企業裏。
2025年的當下,很多團隊在維護自己公開的AI知識庫,更偏向AI教程;很多大模型廠商直接開發AI知識庫產品,藉助大模型的信息組織能力,快速搭建和學習各種知識。
今年有個不冷的現象,雖然不清楚是不是算法誆我。
刷到少量的用户和大V表達:同質化的視頻刷不動,內容開始迴流文字以及更加體系化的知識庫。
有朋友説:今年開始看小説了。
【二】
對於寫內容這事,因果關係要從大學年代説起。
大學計算機老師佈置的作業:要求把他講課的內容筆記,整理好發佈在博客平台,那會對流量沒有絲毫概念,但是班裏同學人手一個博客賬號,玩的花的自建網站。
工作後也斷斷續續的寫着,當然寫的更多的是公司文檔。
在整個過程中,存在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內容從最初的細緻零碎,慢慢的走向結構和體系化,隨着能力和經驗的積累,關注的方向也會泛化,並非純粹的編程領域。
過去的十多年,人和工具都在變化着。
在內容記錄從紙質到電腦軟件,從電腦本地到雲端存儲,內容發佈也從社區博客轉向社媒,再迭代到直接開源知識庫。
過去內容的形式,基本都是整理好再發布,從不準確的直覺來説,內容的獲取極有可能轉向AI即時生成,這一點大模型的能力已經自證。
礙於交互的複雜性,只是這個過程有點漫長。
2024年接觸過頭顯的項目,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交互:在頭顯設備中模擬真實空間建模,然後藉助大模型生成語音簡介,項目主要做的是科普場景,沒有AI加持之前,普遍還是固定的文案和影音。
最近在嘗試幾款AI知識庫產品,基本的形式:大模型提供內容,再轉成文檔。
經常問AI問題,會有這樣的痛點,如果遇到好內容,會很快被其它對話淹沒,再想回頭看看發現很麻煩,如果結合文檔能力,可以直接存儲下來,慢慢整理成系統化的知識。
在GPT5的模型中,可以通過對話回溯:
我問過你哪些產品設計的問題?列舉你認為最重要的3個。把問題1你當時的回答再輸出一次,要求一樣。
但還是那句話老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三】
在樓裏App一期開發的時候,因為經常拿着項目文檔和朋友討論想法,他們沒太關注內容,紛紛把知識庫拷貝一份,拿去當模版使用。
這就是交流的價值,果斷花時間整理,隨着產品上線直接開源。
在最後推廣階段樂呵呵的幻想,產品用户肯定破百,知識庫應該也會有個幾十人關注,畢竟博客和社媒的關注基數擺在那了,不敢奢望有潑天的流量,結果事與願違。
產品僅幾十人註冊,但項目知識庫幾百人瀏覽。
咱這個人主打不矯情,產品推廣的效果不好就果斷停手,知識庫有關注,繼續每週兩條動態宣傳,然後每天都有十個八個的網友,私信獲取文檔地址。

在產品二期的開發過程中,參考一期的推廣經驗,把AI的實踐和使用經驗,從頭到尾完整的記錄下來,會跟隨產品二期免費開源。
AI知識庫在計劃之內,只是缺乏實踐經驗處在擱置中。
歷經4個月AI產品的摸爬滾打,對於各種AI工具的使用爐火純青,涉及產品和編程的詳細總結,以及圍繞項目管理的調研做規劃等,還有日常各種有用的案例,當然也包括大模型和提示詞等基礎內容。

有一説一,做產品的確不擅長,但寫內容卻有十年的經歷了。
【四】
從學校進入職場的十多年,在內容這個領域中,算是完整的經歷過紙媒、博客、新媒體、視頻、知識庫幾個關鍵迭代。
明顯的趨勢:內容門檻降低,傳播效率提高。
當然接觸的信息零散繁雜,注意力容易被頻繁的拉扯,會讓很多人感覺時間越來越少,內容創作也從“我想説什麼”變成“用户想看什麼”。
隨着AI知識庫的興起,不確定內容會不會再次轉向系統化。
但有個本質的變化:人工智能可以讓普通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讀者,可以成為各種知識的使用者,通過大模型能快速調取、組合、複用知識。
不再是一篇篇地被動消費。
交代一下產品進度:《樓裏-Web網站》已發佈,《樓裏App-iOS版》已上架。
🛰七號樓私信「樓裏」自動獲取:《樓裏App-安卓版》《AI知識庫》、《獨立開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