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

詳情 返回 返回

隱語社區可信數據空間MOOC第8講:可信數據空間整體能力 - 動態 詳情

📘 學習筆記:可信數據空間整體能力

一、數據流通面臨的挑戰

  • 安全威脅加劇:從“內循環”到“外循環”,傳統基於主體信任的安全體系被顛覆。
  • 合規風險高企:數據匯聚導致法律責任加大,出現“不敢、不願、不會”供數的現象。
  • 法規約束嚴格

    • 《刑法》與司法解釋明確非法獲取、出售個人信息的情節嚴重標準。
    • 《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對處理千萬級以上個人信息提出更高要求。
  • 數據泄露成本高(IBM 報告):

    • 2025年平均數據泄露成本達444萬美元。
    • AI相關泄露佔比13%,缺乏訪問控制是主要風險。

二、“原始數據不出域”與密態計算

1. 原始數據不出域的本質

  • 目標:數據可用不可見
  • 手段:數據脱敏、嵌入向量、加密(如AES-256)等。
  • 問題:脱敏和向量仍可能被還原,加密是更安全的邊界

2. 密態計算的定義與價值

  • 數據密態:除密鑰持有者外,數據對任何人不可見。
  • 密態計算:融合密碼學、可信硬件、系統安全,實現數據在傳輸、存儲、計算全鏈路保持密態。
  • 價值

    • 將安全邊界從複雜系統收斂到密鑰。
    • 數據離開持有方後仍可控,防止濫用與泄露。

三、密態計算 vs 隱私計算 vs TEE

技術路線 特點 適用場景
隱私計算(第一代) 輕量快速,如MPC、PSI、PIR 金融、多方安全計算
密態計算(第二代) 全鏈路密態,可信硬件+密碼學 高安全要求的跨域流通
TEE(可信執行環境) 基礎隔離與機密性 密態計算的底層支撐

密態計算 ≠ TEE,而是在TEE基礎上構建了:

  • 可信度量
  • 遠程證明
  • 機密容器
  • 可信密鑰服務
  • 全流程可信管控

四、密態計算的技術特徵

  1. 全流程可信管控

    • 身份管理、權限控制、審計日誌
  2. 全鏈路數據密態

    • 從採集到計算全程加密
  3. 高兼容性

    • 支持多種數據源、計算框架、CPU架構
  4. 低成本可持續

    • 通用硬件,成本低於業務價值5%(醫療、金融)

五、典型實踐案例

案例1:醫保行業可信數據空間

  • 背景:醫保數據量大、服務機構多,安全要求高。
  • 方案:密態數據空間保障外循環安全。
  • 價值

    • 數據融合(醫保+社會數據)
    • 全鏈路密態 + 可信管控 + 審計追溯
    • 支持商保智能核保、新品測算等場景

案例2:市場監管總局“一碼融通”

  • 基礎: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核心。
  • 技術:國產TEE + 聯邦學習。
  • 模式:政企銀協同,實現信用數據“可用不可見”。
  • 成果:構建信用數據結算基準,激活融資生態。

六、總結:密態可信數據空間的核心價值

  • 安全可控:從系統安全轉向密鑰安全,攻擊面大幅收斂。
  • 合規可行:滿足“數據不出域、可用不可見”的監管要求。
  • 技術融合:兼容隱私計算與密態計算,支持平滑演進。
  • 場景落地:已在醫保、金融、政務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

ps:感覺題目和內容不是那麼匹配😄

Add a new 評論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