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tive-ai

动态 列表
@dayong_59b0e68b1ed0d

Java程序員該如何快速上手LLM應用開發呢?

文 / 勇哥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作為一名在Java領域摸爬滾打快20年的"老碼農",我經常聽到身邊的Java開發者發出這樣的感嘆:"大模型時代來了,我們Java開發者該何去何從?"、"Python在AI領域這麼火,我們要不要轉語言?" 今天,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完全沒必要!作為Java開發者,你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技能棧,快速上手LLM應用開發。 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嘗試了把多種

dayong_59b0e68b1ed0d 头像

@dayong_59b0e68b1ed0d

昵称 六邊形架構

@dayong_59b0e68b1ed0d

別再選錯!5分鐘掌握AI Agent框架選型的方法

文 / 勇哥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大模型應用開發技術路線(下):智能代理與多模態應用指南》。今天,讓我們深入剖析AI Agent開發框架——這個被稱為AI應用開發的"樂高積木"的標準化工具集。 作為長期從事技術應用開發的"老司機",我見證了太多團隊因為選擇錯了開發框架,導致項目週期延長、開發效率低下、系統穩定性差的痛點。在AI時代,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A

dayong_59b0e68b1ed0d 头像

@dayong_59b0e68b1ed0d

昵称 六邊形架構

@huizhudev

寫週報還在手動湊字數?試試這個結構化提示詞模板

週報:開發者的代碼之外的另一場戰鬥 週五下午 5 點,代碼提交完了,測試也跑通了,本想着可以準點下班。突然想起來:週報還沒寫。 打開文檔,腦子裏的想法是這樣的: const weeklyReport = { tasks: ['修bug', '寫代碼', '開會', '對接需求'], hours: 40, result: '???' } 問題就在這個 result 上。工作做了一堆,但該

huizhudev 头像

@huizhudev

昵称 HuiZhu

@da_miao_zi

氛圍編程Vibe Coding的梗圖

今年 2 月初,OpenAI 聯合創始人、前特斯拉 AI 負責人 Andrej Karpathy 於社交平台上提出了氛圍編程 Vibe Coding 這一概念。僅僅過了一個多月,這一術語就迅速席捲了開發者社區。 最近,Karpathy 又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他的最新嘗試:“剛用‘氛圍編程’搞定了一個完整的 iOS 應用!雖然之前完全沒碰過 Swift,但也就 1 個多小時吧,這個 app 就已經能在

da_miao_zi 头像

@da_miao_zi

昵称 da_miao_zi

@tizuqiudexiangpica

我用24小時把一個瀕臨超時的任務救活【告急項目救命經驗】

寫在前面 當你正在深夜對着 IDE 狂敲代碼、看着日誌裏紅得發紫的 ERROR,卻忽然發現——速度、穩定性、成本,樣樣掣肘——別急,十分鐘後你可能會加入那個「不用為 API 報錯掉頭髮」的羣體。下面這篇實戰體驗,帶你看看我如何用 勝算雲 Router 把一個瀕臨超時的 AI 服務救活,並把本月賬單砍掉 80 %。 一、凌晨 1:42 —— 項目告急 那天凌晨,測試同事一連甩來三條 e

tizuqiudexiangpica 头像

@tizuqiudexiangpica

昵称 DM今天肝到幾點

@dayong_59b0e68b1ed0d

大模型應用開發技術路線(下):智能代理與多模態應用開發指南

文 / 勇哥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關注公眾號「六邊形架構」,及時瞭解更多的技術分享和項目經驗 在前兩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大模型應用開發技術路線(上):從概念到RAG實戰指南》和《大模型應用開發技術路線(中):大模型微調與定製實戰指南》。今天,讓我們繼續探索大模型應用開發的前沿技術路線——智能代理(Agent)開發和多模態應用開發。 作為一名在AI領域"衝浪"多年的技術老兵

dayong_59b0e68b1ed0d 头像

@dayong_59b0e68b1ed0d

昵称 六邊形架構

@huizhudev

技術人做活動策劃?這個AI指令幫你搞定專業方案

作為開發者或技術leader,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老闆突然讓你負責技術沙龍、產品發佈會或者團隊建設活動,你對着PPT發呆半天,不知道從哪兒開始? 我之前也遇到過。明明寫代碼很溜,一到策劃活動就抓瞎——預算怎麼算?流程怎麼設計?風險怎麼控制?感覺每個環節都是坑。 技術人策劃活動的三大痛點 跟幾個做過活動的技術朋友聊過,大家的困擾出奇一致: 1. 不知道完整流程包含什麼 策劃案要寫哪些部分?

huizhudev 头像

@huizhudev

昵称 HuiZhu

@deephub

解決GRPO優勢歸因錯誤,Chunk-GRPO讓文生圖模型更懂"節奏"

文本到圖像(T2I)生成模型的發展速度超出很多人的預期。從SDXL到Midjourney,再到最近的FLUX.1,這些模型在短時間內就實現了從模糊抽象到逼真細膩的跨越。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讓模型生成的不僅僅是"一張圖",而是"正確的那張圖"?這涉及到如何讓AI理解人類在審美、風格和構圖上的真實偏好。 強化學習(RL)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技術。通過將人類偏好分數作為獎勵信號,可以對這些大模型進

deephub 头像

@deephub

昵称 deephub

@deephub

構建有記憶的 AI Agent:SQLite 存儲 + 向量檢索完整方案示例

現在的 Agent 系統有個很明顯的問題 —— 會話一結束,什麼都忘了。 這不是個技術缺陷,但是卻限制了整個系統的能力邊界。Agent 可以做推理、規劃、執行復雜任務,但就是記不住之前發生過什麼。每次對話都像是第一次見面,這種狀態下很難説它真正"理解"了什麼。 記憶能力是把 LLM 從簡單的問答工具變成真正協作夥伴的關鍵。一個只能"回答當前問題",另一個能"基於歷史經驗做決策",這就是增加了記憶能

deephub 头像

@deephub

昵称 deephub

@huizhudev

30分鐘搞定媒體級新聞稿!我開源了這個"公關寫手"AI指令

哈嘍,各位思否的開發大佬們! 作為技術人,我們最擅長的是寫代碼、解決問題,但一提到"新聞稿",很多人就懵了。 "我們產品功能很強,為什麼媒體不報道?" "技術這麼牛,為什麼投資人聽不懂?" "明明很用心,為什麼傳播效果這麼差?" 這些問題,本質上都是內容表達能力的問題。 最近我整理了一套"新聞稿撰寫AI指令",把專業公關寫手的思維模式,用我們程序員最熟悉的"工程化思維"重新包裝了一下。

huizhudev 头像

@huizhudev

昵称 Hui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