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

詳情 返回 返回

隱語社區可信數據空間MOOC-3期:1.4個人信息匿名化制度與實踐 - 動態 詳情

一、個人信息匿名化的現實困境

1. 法律定義明確但執行困難

  • 《網絡安全法》《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均規定:“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 的信息不屬於個人信息。
  • 但現實中存在 “名存實亡”“殭屍條款” 現象,企業難以判斷是否達到匿名化標準。

2. 四大現實困境

  • 匿名化信息邊界模糊:如Cookie、行為數據是否屬於個人信息存在爭議。
  • 法律標準缺乏操作性:無統一判斷標準、主體、方法。
  • 剩餘風險缺乏制度控制:再識別風險難以管控。
  • 概念混淆:匿名化 vs 去標識化,技術模型(如K-匿名、差分隱私)法律效果不一致。

二、個人信息匿名化的全球經驗

1. 匿名化判斷標準多樣

標準類型 內涵 採用國家/地區
任何人標準 全世界任何人都不能識別 歐盟
有動機入侵者標準 具備動機但不具備先驗知識的人不能識別 英國、新加坡
提供方/接收方標準 原處理者或接收方不能識別 日本、美國HIPAA

2. EDPS訴SRB案(歐盟)

  • 核心爭議:假名化數據是否屬於“個人數據”?
  • 法院觀點

    • 假名化 ≠ 匿名化;
    • 控制者保留識別能力時,數據仍屬個人數據;
    • 透明度義務不可因假名化而免除

三、個人信息匿名化的制度再造

1. 三種應對方案

方案 核心思想 適用風險
事前推定匿名 採用標準技術(K-匿名、差分隱私)即推定匿名有效 系統性風險
事後判定匿名 出現合理懷疑時由監管/司法判定 操作性風險
系統合規匿名 全面履行合規義務,控制剩餘風險 剩餘風險

2. 最新標準動態

  • 2025年8月發佈《數據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匿名化處理指南及評價方法》(徵求意見稿)
  • 強調 “無法識別、不能復原” 為核心原則
  • 提供技術指南與評估方法,推動標準化

四、個人信息匿名化的典型案例

案例1:户外廣告精準投放(領羊天攻智投)

  • 技術:可信數據空間、同態加密、差分隱私
  • 管理:權限控制、區塊鏈審計、合同約束
  • 目標:實現“可用不可見”,保護隱私與商業利益

案例2:醫療影像數據匿名化

  • 技術:K-匿名(K=5)、去標識化處理
  • 驗證:重識別概率 < 0.03,符合安全標準
  • 管理:專家組審批、日誌審計、用途限定

五、總結與啓示

  • 匿名化是數據流通與隱私保護的平衡點,但目前法律落地難、標準不統一
  • 企業應結合技術+管理+合同三重手段,實現“過程匿名+系統合規”。
  • 未來趨勢:標準化、可驗證、動態評估的匿名化機制。
user avatar zhuifengdekaomianbao 頭像 georgegcs 頭像 data_ai 頭像 chaoqiezi 頭像 leeqvip 頭像 huaming 頭像 chengshudeyuechi_ewr3r2 頭像 xiaoyuindebuilder 頭像 wennuandedasuan_c6gnoc 頭像 shumile_5f6954c414184 頭像 ansurfen 頭像
點贊 11 用戶, 點贊了這篇動態!
點贊

Add a new 評論

Some HTML is okay.